北疆文化薪火相传 全民共享艺术盛宴

——海勃湾区公益课堂火热启航

毕晓敏

2025年04月02日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毕晓敏

在海勃湾区文化馆的民族舞教室里,一阵清脆的地板敲击声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响起,海勃湾区市民文艺培训学校春季班民族舞课程正在进行。学员们身着轻便的舞衣,在老师的引领下翩翩起舞,尽管多数人是零基础,但他们的热情与投入,让整个教室充满活力与激情。

这次春季班的开设,是海勃湾区文化馆为弘扬北疆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而推出的一项举措。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史晓宇介绍,本次春季班不仅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等传统专业课程,还特别增设形意拳、八段锦等非遗类课程和民族乐器课程,共计20门,且全部免费向广大市民开放。这一举措旨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各类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走进舞蹈教室,民族舞老师张灵如正在耐心地指导学员们练习舞蹈步伐和动作。她一边作着示范,一边详细地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学员们认真模仿,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顾艳春是其中的一名学员,她表示:“文化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平台,让我能在业余时间学习民族舞,充实自己的生活。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舞蹈技巧,还感受到了北疆文化的魅力,真的很开心。”

在电子琴教室里,电子琴老师刘晔正在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员们对电子琴的兴趣和热爱。她不仅讲解音乐理论知识,还让学员们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张燕是电子琴班的一名学员,她对刘晔的教学赞不绝口:“刘老师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教学方法很灵活。她会通过讲解音乐理论知识让我们理解乐曲的情感和风格。我在这里学得特别开心,也收获了很多。”

除了民族舞和电子琴,春季班还开设了形意拳、八段锦等非遗课程,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还可以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董素青是形意拳和八段锦班的学员,她一直对这两种非遗充满兴趣:“我一直想学习形意拳和八段锦,正好文化馆开设了这门课程,让我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给我们上课的是专业的老师,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海勃湾区文化馆将北疆文化巧妙地融入课程当中,让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知识和快乐,还能传承北疆文化。在舞蹈课程中,学员们亲身体验民族舞独特的舞蹈风格与文化内涵;在音乐课程中,引入马头琴等具有代表性的北疆音乐元素,培养学员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演奏能力;在美术课程中,以绘画等形式展现北疆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此次将北疆文化融入公益课堂,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海勃湾区将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与发展,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让更多人学习和传承北疆文化。同时,海勃湾区文化馆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北疆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