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敏
2025年04月02日
■弘扬北疆文化 看非遗
本报记者 毕晓敏
近日,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和社区的非遗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葫芦烫画课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目光。非遗葫芦烫画传承人苏海峰凭借精湛的技艺,向居民们展示葫芦烫画的独特魅力,让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走进非遗课堂,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只见苏海峰手持电烙笔,在葫芦上轻轻移动,伴随着“滋滋”的声响,一道道棕色的画痕逐渐显现,一幅构图完整、富有层次感的焦糖色画作在葫芦上缓缓成形。这葫芦烫画,不仅融合了山水的意境、花鸟鱼虫的意趣,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火舞于木的完美呈现,也是传承人的匠心坚守。
课堂上,苏海峰首先向居民们介绍了葫芦烫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葫芦烫画,又称葫芦烙画,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它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在葫芦上烙刻出各种图案,无需任何颜料,便能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后,苏海峰开始逐步教授居民们葫芦烫画的技巧。他耐心地讲解每个动作,并亲自示范操作,让居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苏海峰的指导下,居民们逐渐掌握了葫芦烫画的要领,一个个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葫芦作品在他们手中诞生。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作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示范镇,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新和社区作为千里山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积极引进各类非遗项目,包括“牛皮烫画”“葫芦烫画”“吹糖人”“糖画”“蒙医沙疗”“剪纸”“蛋雕”等,共有收藏实物120余件。这些非遗项目的引进,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挖掘与传承非遗,海勃湾区不断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民宿”“非遗+研学”“非遗+传承”等新型发展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的推广和实施,非遗不仅成为居民们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更成为推动当地增收致富的“双引擎”。
苏海峰作为葫芦烫画的传承人,对此深感自豪。他说:“葫芦烫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技艺,让葫芦烫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海勃湾区将继续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大非遗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更多创新发展模式,让非遗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