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
2025年04月02日
20世纪80年代,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提供)
20世纪90年代,还未拆除的平房校舍。(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提供)
20世纪90年代,学校举办活动现场。(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提供)
今海勃湾区第五小学。(赵荣 摄)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成立于1977年,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39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约904平方米。建校初期,学校仅有14名教师、8间教室、6个教学班,在校生约300人。
曾任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校长的赵波回忆,那个年代,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教室和办公室都是平房,冬天屋里靠生炉子取暖。“老师们身兼数职,既是园丁,又是生炉子的,赶上学校平整操场,老师又成了劳动力。”赵波说。
1998年,市区两级政府改造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海勃湾区第五小学实施了改建、绿化、美化三大工程,改建、新建校舍2642平方米,发动教师、学生、家长运土、运肥约3000立方米,种树2000多株,校园绿化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占到当时校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2003年学校新建教学楼3340平方米,新建了我市的第一块塑胶操场,海勃湾区第一间信息化教室,并完成校园内所有空地的绿化硬化工程。2010年,海勃湾区学校校安工程启动。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拆除旧建筑,新建了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
多年来,学校坚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求实创新,精益求精”为校训,将“敬业爱生开拓进取”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不断进取收获了硕果累累:学校曾在第二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科技教育创新优秀学校,2018年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2019年获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体验活动优秀组织单位,2020年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等诸多荣誉。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