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齐艳芳绘图
■市井故事
王国梁
自从母亲搬到城里为我们带孩子后,我就一直劝父亲也搬来。可他就是不同意,说在乡下住惯了,在城里不自在。母亲和父亲“两地分居”的生活一过就是3年,今年父亲拗不过我们轮番劝说,终于搬来了。
我对父亲说:“爸,既来之,则安之。别再想城里生活不自在了,以后我妈和您都在城里养老了。”父亲说:“放心吧,我知道。”接下来,父亲开始努力调整生活状态和心态。他有空就去小城里转悠,把整个小城转了几大圈,连角落里也不放过。我明白,父亲这样是为了尽快熟悉小城,融入其中。几天后,父亲对我说:“其实呢,城里乡下都一样,在哪儿都能过得好好的!”
我家在小城的最南端,出了小区往南走一公里就是郊外,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庄稼地。父亲每天早晨都要去郊外散步,沿着庄稼地走一走,看看田里庄稼的长势,有时挖点田边的野菜。回来的时候,他总是兴致勃勃的,觉得把田野的气息带回了家。母亲说:“你爸一辈子跟土地亲,他离不开土地,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父亲嘿嘿一笑说:“其实城里也没想象得那么憋闷,城市跟村庄连着呢,城市外边就是村庄。到村庄走一走,心里舒坦。”别人散步喜欢去公园,看花看草,父亲却喜欢去田边,看庄稼看菜园。不管怎样,父亲找到乐子就行了。
下午的时候,父亲会在小区里转转。小区有一片空地,不少居民在空地上种了菜。父亲见了,倍感亲切。他站在菜地边跃跃欲试,一位种菜的大伯把锄头递给他说:“你也来试试?”父亲拿起锄头就干活,大伯笑呵呵地说:“一看你就是种庄稼的好手!”两个人说说笑笑,聊得很好。没多久,父亲就交到了几个朋友。这些老人,大部分都是到城里投奔儿女的乡下老人。因为年龄相近,他们的共同语言很多。他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是有故事的,凑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
傍晚时候父亲最开心了。离小区不远有个小型的菜市场,很多乡下卖菜的老人,都是傍晚来城里卖菜。前些年,父亲也是菜农。他见到卖菜的老农,总要上前跟人家聊上几句。乡下来的菜农跟小商小贩不一样,他们带的菜很少,几棵白菜、几捆青菜、一把香菜或者几头蒜,都是自家种的。这种菜比小贩的菜受欢迎,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种菜更健康。父亲最喜欢跟老农们一起聊种菜的事,有时聊着聊着,他还会替卖菜的做生意,过一把菜农的瘾。没多久,父亲就跟几位老农混熟了。天黑后,谁的菜没卖完,父亲就包圆买下带回家。有时父亲带回家好几兜蔬菜,母亲数落他。他说:“那几个老伙伴都说不要钱,我能不给钱吗?我也卖过菜,知道从乡下到城里卖菜不容易。再说这些菜咱也吃不了,赶明儿我给小区的老赵、老罗、老李分分!”我说:“爸,您做得对,我支持!”我把零花钱给父亲备足了,全力支持他。
父亲搬到城里后,不仅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还找到了很多生活乐趣。其实,乡下和城里本没有什么分界线,反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的城市乐生活,都带着乡下生活的印记。我感到很欣慰,父亲的生活带有城市与乡村的双重色彩,这对父亲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