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全丁: 在学习中探索书法奥秘

张文杰

2025年04月02日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传承。在与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董全丁的交流中发现,许多人对书法的启蒙往往源于生活中的点滴。

董全丁小时候,村里写对联的场景成为了他对书法最初的印象。这样的启蒙经历,也让身为书法老师的董全丁意识到,幼年时期的接触对培养书法兴趣至关重要,即使后来因生活忙碌未能系统学习,那份兴趣却依然存在。

初中时,董全丁遇到了王松松老师,自此开始系统学习书法。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为他的书法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他深刻体会到环境和良师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他说:“在乌海浓厚的书法氛围中,我的书法技艺进步很快,书法逐渐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谈及书法学习,董全丁认为因材施教是关键。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性格和天赋,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字体。性格活泼的孩子或许更适合奔放的行书,而性情温柔的孩子可能在楷书或隶书方面更有优势。老师不能局限于自己擅长的书体,而应涉猎多种书体,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

在书法基础方面,董全丁说:“结构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即便笔画不够完美,但只要结构合理,字也不会太差;相反,笔画写得再好,结构混乱也难以呈现出美感。”练习书法时,在注重笔画练习的同时,更要强化对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审美情趣在书法创作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它受多种因素影响。董全丁说:“不同书体有着不同的美感,书家学习的字体、老师的引导以及临摹的字帖都会塑造个人的审美。书家在创作时也会受到自身审美偏好的影响。真正的书法创作并非简单的集字或‘搬字’,而是要在熟悉多种书体的基础上,找到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临摹到创作的转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提升审美水平、积累文化底蕴,突破这一难点,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此外,书法学习过程中兴趣点可能会发生转变,这是常见现象。但作为书法爱好者或专业人士,应明确主攻方向,在接触其他书体时,要分清主次,避免陷入“四不像”的困境。董全丁说:“只有在某一书体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去涉猎其他书体,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书法学习与创作是一个漫长的旅途。从启蒙的懵懂热爱,到学习过程中的技巧打磨、审美培养,再到创作时的风格探索,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耐心与坚持。

(张文杰)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