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5年04月03日
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漫长的农耕岁月里,二十四节气宛如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中华大地的山川湖海、农耕时序与民俗风情,编织出一幅幅充满诗意与智慧的生活画卷。 这些画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寄托着国人的集体情感,是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即便我们从农耕时代步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自然时序的依赖逐渐减少,传统二十四节气依然魅力无穷,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弘扬与传承。
本报记者 韩建慧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北京时间4月4日,我们又迎来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节,桃红梨白,杏花满眼,人间正是春盛时。
清明是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从古至今,人们对其都有着特殊的感情。此时节,料峭的春寒刚刚消融殆尽,谷雨的烟云已在南方酝酿。在二十四节气组成的时光长卷里,清明恰似一条分界线,介于仲春与暮春之间,以自然之名开启生命的狂欢,又以人文之思沉淀文明的重量。它既是远足踏青、催护新生的节日,也是祭奠祖先、敦亲睦族、缅怀英烈的时刻。人们在祭祀追思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活跃生命,在文化传承中凝聚民族精神……这个春天里的节气,便逐渐融汇出乐游、追思、传承三重意义。
清明乐游:节气与节令的春日之欢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此时节,太阳行至黄经15度,北半球的土地在温润的雨水中渐渐苏醒,长江流域的桃花汛也如期而至,华北平原的冬小麦开始拔节,农民秉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时令指南,将种子与希望一同埋入泥土。
若只从这些角度来看,清明节气无疑是春天里最能代表新生的节气,它位于仲春和暮春之交,真正能送走春寒料峭,迎来万物生长。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清明“乐游”才显得有滋有味。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由于温度差异,北方地区桃花刚刚盛开,柳条刚刚返青,南方地区却早已花开烂漫,云蒸霞蔚,已是观春花的最好时候了。
古人重视清明,连清明的风和雨都有自己的称谓。比如春天常见的东南风,就被称为“清明风”,取清净明洁温暖湿润之意,有了“清明风”,自然就有“清明雨”,有道是春雨贵如油,清明雨往往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有风,有雨,有花,有柳。如此春景,自然也宜出门踏青。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在这春和景明的美好时刻,出门踏青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
古时清明节便又名踏青节,据说踏青郊游的传统可追溯至唐宋时。许多诗词中都有类似的描述,比如宋代诗人吴惟信曾有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就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今时当然也宜踏青。清明小长假来临,不少市民早早做好了郊游的准备。恰逢红嘴鸥再度造访乌海湖,到乌海湖畔寻鸥也是不错的选择。
清明追思:慎终与启新的生命对话
清明节的清晨,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上山的人群络绎不绝穿过沾满晨露的草丛,有的是去祭拜先人,有的则是出门踏青。踏青与祭祀并不冲突,这些春日狂欢并非对先人的不敬,而恰是对生命最好注解——正如《论语》中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缅怀与欢庆本就是对生命的不同礼赞。
中国人对于生死观念,有着非常智慧的认识,清明祭扫,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共同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每年的清明时节,我市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中小学校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追忆先烈、缅怀英雄的活动。大家会通过到烈士陵园献花、召开主题活动等形式引导人们铭记历史,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庭追思、网络祭扫、陵园共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也成为人们的选择。今年的清明节在星期五,民间素有“前三后四”的说法,连日来,我市各个陵园已陆续迎来了扫墓的人群。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移风易俗和文明祭祀成为风尚,近年来的祭扫都显得格外“低碳”:烟雾腾腾、纸灰乱飞的现象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用鲜花来祭奠故人。
为方便市民缅怀先人,我市也已连续多年在清明前开通网上祭奠服务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搜索“乌海云祭扫”,在网上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已故亲人的缅怀。
祭祀也好,踏青也罢,清明的仪式总是长存的。这些仪式如同文明的根系,在时光土壤中不断延伸。反复讲述着“死生亦大矣”却不悲不惧的东方智慧。人们在墓碑前缅怀过往,又在原野上播种希望,完成一次次对生命本质的参悟。
清明传承:古俗与今风的文明交响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除了扫墓,还有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枝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传承了文化,更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许。
比如植树就是顺应时节之举。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气候适宜,正是万物生长的黄金时期。人们在此时挥锹铲土,种下树苗,既为大地增添一抹绿意,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新生。树苗不仅绿化了环境,更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代代传承。
放风筝则让清明充满趣味。当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间翱翔,仿佛能将人们的烦恼一并带走。放风筝的过程,也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契机,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回那份童真与快乐。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的习俗不断与时俱进,但其核心内涵始终如一。它们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观念,让后人在传承中找到心灵的归宿与前行的方向。这个古老节气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节气更迭或节日轮回,而是始终在用最中国的语言讲述生命的故事:它教会我们以洁净之心面对过往,以赤子之心拥抱当下,以虔诚之心期许未来。在追思与欢庆的变奏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里,汇聚成一曲关于生命的礼赞。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