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慧
2025年04月03日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当祭扫的鲜花与踏青的歌声交织,当寒食的冷餐与上巳的春宴相遇,属于清明的餐桌便展开了一卷独属春日的岁时图。清明节有很多传统食俗,那些传承千年的清明美食,不仅是舌尖上的春信,更凝结着深邃的东方智慧。
寒食记忆:子推馍与细环饼
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寒食节一向有禁火的传统。因此在清明的诸多食俗中,冷食的身影非常显眼。寒食起源于何时?野史传说认为,是源自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定了这一日为纪念日,禁止生火,人们以冷食果腹。当然,这只是关于寒食由来的一个传说而已,真伪并不可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冷食习俗在穿越两千六百年时光后已化作清明节不可或缺的味觉符号。
清明冷食都吃啥?山西人家说,首选“子推馍”。子推馍其实就是面塑艺术的一种,巧手的匠人将面团塑成燕雀或者蛇的形状,以红枣、核桃为馅,这种既可充饥又具祭祀功能的食物,恰似凝固的时光胶囊,保存着最原始的寒食记忆。
如今,子推馍及其相关习俗(如寒食节面塑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类于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或民俗类项目。
沿着黄河向东,华北平原上,寒食节首推的变成馓子。馓子曾被称为“寒具”,是一种炸制的面食,造型如环,炸得金黄,口感酥脆,暗合天道循环之意。《齐民要术》记载馓子名为“细环饼”,到了北宋时期馓子已成为人们清明寒食必备。
春宴新味:上巳风俗的延续
清明节是将上巳节、寒食节都统一之后的节日。在古代,三月三日上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上巳之“巳”,在甲骨文中有母腹胎儿的意思;上巳,便有“上”“赏”之意。所谓“寻春直须三月三”。此时花红虽转为了柳绿,却也褪尽了早春的寒意,人们相逢春野,踏青开宴,这是独属于古人的仪式感。
上巳遗风也为清明餐桌铺出了明媚的底色。在江南水乡,青团美好的碧色中就跃动着春的生机。这种始于唐代的时令点心,是将浆麦草汁或者艾草与糯米粉调和,从而显现出碧绿的颜色,然后将豆沙、蛋黄等包裹入内,成为圆圆的小点心。青团历史悠久,至今仍然被人们喜爱,春日食青团,像是把一抹春色含在了齿间。
潮汕人的清明餐桌喜欢润饼皮。饼薄如蝉翼,裹着十数种时令鲜蔬,春笋的脆嫩、韭菜的辛香、海蛎的鲜甜在唇齿间交响。这种源自中原“春饼”的食俗,随衣冠南渡,演化出独特的海洋风味。
除此之外,长江中游一些地方的清明宴还流行吃螺蛳。民谚说:“清明螺,抵只鹅”,螺蛳佐以紫苏姜片猛火快炒,上桌时配着新酿的桃花酒。这种充满野趣的食俗让清明变得滋味悠长。
岁时密码:舌尖上的生命哲思
有人说,清明节的食俗是自然时令与人文信仰的交响,其造型和食材就藏着神秘的东方智慧。比如子推馍,用面团捏出飞燕、盘蛇,暗合介子推“割股啖君”的忠义传说。燕为春信,蛇喻重生,而馍中包裹的杂粮五谷,则是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祈愿。江南的青团也是如此,古人认为艾草可辟邪,而糯米黏连,象征绵延不绝。冬去春来,死亡与新生如艾草枯荣,在齿间化作清甜的轮回。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清明食俗里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冷食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青团一年四季都吃得到,清明粽、清明螺等“春日限定”也能分享给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所有的人群。不拘如何说,清明的食事早已超越了时令更迭,它成了味蕾和舌尖上的纪念,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着关于传承与新生、铭记与前行的故事。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