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彩虹
2025年04月08日
市第三中学学生在音乐教室上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报记者 郑彩虹 文/图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在海南区第四小学综合楼一层,一条“兰亭长廊”让人不由得驻足欣赏。“长廊上的书法作品是每周从学生习作中挑选出来的,这种激励共享的模式,能促进更多学生和老师爱书法、写书法,为校园文化增添浓浓墨韵。”海南区第四小学副校长马莉告诉记者,自我市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以来,海南区第四小学从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功能室使用及管理、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提升、优化,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
“我们有一整个走廊的科学知识,是两位美术老师手绘的,色彩鲜艳,主题是我国的航天航海成果展。”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于航告诉记者,走廊两侧的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创客教室也都是新的,还配置了完善的设备,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科学梦”的种子。上个学期,于航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中小学生人工智能及创客教育创新实践竞赛(个人飞行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学校还有6名同学也斩获佳绩,越来越多孩子爱上了校园里的科学课。
海南区第四小学的变化只是全市34所义务教育学校“焕新”的缩影,于航的“科学梦”也只是我市4.4万多名中小学生享受优质义务教育的一个小例子。如今的乌海,一批新优质学校脱颖而出,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促使教育资源配置、布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设作为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全市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第一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的通知》,我市三区全部成功通过评估,榜上有名。去年,我市还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举办的“2024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与结果应用论坛”作了典型发言,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选入中国教育督导改革创新案例。这份喜人的成绩单背后,是我市为奋力谱写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2022年,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包含有关教育投入、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等9个实施方案,简称“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2023年,市教育局制定《一体化推进全市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三区分别配套形成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布局动态调整、教师编制调整、县管校聘、教师交流等政策文件10余份。市区配套政策的出台,搭建起了我市创建工作的“四梁八柱”。
随着各类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全市上下全部投入到创建工作中,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义务教育区域、城乡、校际等差距。
我市在优化学校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持续发力,2021年以来,撤并学校7所、新建3所,规划薄弱学校改造资金3.5亿余元,一系列重大工程落地实施,推动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教学设施设备配齐、配足、配好,教育信息化提档升级,区域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
集团化办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等创新做法,努力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义务教育
“对话未来的童趣乐园”是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教育集团的办学目标,不管在本校区还是龙游湾校区,不管是校园内的文化栏还是走廊里的读书角,处处都体现着学校“用心点亮每一颗童心”的信心和决心。2024年1月,按照《海勃湾区中小学校“起跑线”改革实施方案》,通过“优质品牌学校+薄弱学校”紧密型集团管理模式,采取“多个校区、一个党委(总支)、一套班子、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管理办法,原海勃湾区第五小学与龙游湾校区(原海勃湾区第三小学)实行统一管理,两个校区的学生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我们定期开展‘助学课堂’专项课题活动,两个校区的老师会聚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校区之间的教育教学都是同步实施的,教学工作实现了同频共振。”在该学校的名师工作坊,正在参加集体备课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过程中,我市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方面开展“七大行动”11项重点任务,全面开展“优质+薄弱”“城镇+乡村”“一校+多校”“高中+初中”一体化建设行动,实施“十个共建项目”,成立3个“紧密型”和N个“联盟型”义务教育集团,主城区19所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3组初高中结对共同体合作深化,大校额和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就近上学、上好学的愿望不断满足,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如何让师资配置均衡化是这次创建的重点,也是群众关心的热点。我市持续开展岗位绩效考核、教学名师考核、校长职级待遇考核,每年制度性安排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一线教师、教学名师和校长岗位奖励与职级待遇。同时,我市还成立了市级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建成88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加快推进优秀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市区教学能手支教,建立“学校干部统一调配”机制、校长教师“组团交流”机制、教师“结构性动态调整”机制、“客座教师”“银铃计划”机制等,推动全市优质师资流动、共享、互学。
如今,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划分和就近入学实现100%全覆盖。3年来,我市共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资金371.78万元,受助学生8800余人次,在乌海,不会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随迁子女、务工子女就近划片免费入学,实现同城同待遇;保障残疾青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足额落实6000元生均公用经费,连续多年确保拨付率100%。
焕然一新的校园环境、独特丰富的校园文化、优质均衡的师资配备、有保障的助学制度、设施设备齐全的功能室、高品质的课堂教学……我市全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在这个基础上,我市将继续打造“新优质、高质量”的县域教育品牌,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