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婷
2025年04月09日
本报记者 丁宇婷
土地流转作为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关键举措,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立足本村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性地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型发展模式,以“小块变大块、小田变大田”为核心目标,多点发力、稳步推进,引导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
整合土地资源 打破“零散”困局
土地流转工作千头万绪,涉及众多村民的切身利益。有些村民家中土地分散在村子不同位置,耕种极为不便,可又担心流转出去收益没保障。有这种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再加上土地整合时涉及地界划分、补偿协调等复杂问题,矛盾频发、阻力重重。
为了确保土地流转工作顺利推进,曙光村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村民的种植意愿、地块分布情况以及土地置换诉求,建立了全面细致的“一户一档”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曙光村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按照“面积相近、地力相当”的原则,引导村民自主协商进行土地置换。在边界调整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优换优、面积补差”的准则,充分保障村民的权益。目前,累计成功协调解决了12户村民关于排灌道占用、地力补偿等方面的诉求;已实现连片整合土地1000余亩,涉及农户58户,为后续滴灌设施铺设、机械化种植的推广以及特色产业的落地生根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对接供需 搭建合作桥梁
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土地流转后,原本自家种植的饲料作物面积不够,村里养殖户家里的上百头牛羊,面临饲料供应短缺难题;也有不少农区居民,一直习惯自己种菜吃,担心土地流转后没地方种菜。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曙光村迅速建立起动态服务机制,积极组织开展需求普查和实地调研。在全面梳理村民和企业的需求清单后,主动当“红娘”牵线搭桥,与承租方农业公司协商,并组织召开三方洽谈会。经过多方共同探讨,创新性地推出了“划区分配”方案。在流转的2100余亩土地中,专门划出五分之一的土地作为村民自种区。这一方案既充分满足了企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又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种植养殖需求,实现了互利共赢。目前,已有8户村民表达了签订复合型流转协议的意向。村民吴勇利高兴地说:“这下既能把地流转出去赚钱,又能自己种菜,太好了。”
清理经济林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在土地流转摸排工作中,曙光村发现部分流转土地中存在经济林阻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后续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效率。
曙光村坚持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构建起“宣传+疏导”双机制。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逐户上门讲解耕地保护政策,提高村民对保护耕地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作为,实施专项清根行动。组建专业施工队,投入挖掘机20台班,全力以赴开展林地树根清理及土壤复耕工作。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完成60亩林地树根清理及土壤复耕任务,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粮食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切实守护了粮食安全底线。
今后,曙光村将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系统性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更加精准地对接各方需求,积极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全力实现村民、村集体、经营主体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曙光村特色的“流转活、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