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霞
2025年04月09日
■打造平安乌海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本报记者 刘春霞
在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世纪社区海电小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吐槽大会”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参与。“沙池荒废成垃圾池了,我们都愁死了。”“整个沙池闲置、失修,长期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居民们围在年久失修、堆满杂物的沙池旁,你一言我一语,道出心中的困扰。
就在大家热烈讨论时,党小组成员、网格员、楼栋长以及物业、业委会等多方代表迅速赶到现场。众人围坐一圈,围绕小区建设展开深入交流,各抒己见。令人惊叹的是,短短两天时间,沙池便焕然一新,摇身变成了孩子们的欢乐天地。这场“光速改造”,生动展现了拉僧仲街道“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铁三角治理机制的强大优势。
党小组:“红色引擎”领方向
在拉僧仲街道基层治理的“铁三角”架构里,党小组始终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是社区治理的“主心骨”。今年以来,拉僧仲街道党工委依据各社区网格划分和党员居住分布,将160名在册党员科学编入43个网格党小组。
建于1998年的国税小区,曾是典型的“问题小区”:屋顶漏雨、设施老化、物业缺位,居民抱怨连连。但如今,这里环境整洁、邻里和睦,居民们脸上多了笑容。“多亏了‘铁三角’,以前下雨就发愁,现在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接水了。”顶楼住户指着刚做完防水的房顶感慨道。
在新世纪社区国税小区,党小组组长蔡凤荣带着记事本,每日穿梭在小区的各个角落。他和其他党小组成员坚持政策宣讲必到现场、矛盾纠纷必到一线、急难愁盼必到家庭的“三必到”工作法,既是党的政策的“翻译员”,又是民意的“传感器”。翻开蔡凤荣的记事本,上面详细记录着党小组推动解决的17件民生实事。从屋顶漏雨修缮到乱堆乱放清理,在党小组的带动下,国税小区这个无物业小区成功从“无人管”迈向“一起治”。
网格员:“全科服务”提效能
拉僧仲街道党工委积极创新,推出“全科社区工作者”培养体系。通过搭建“理论培训+技能比武+项目实践”的成长平台,助力社区工作者从“事务执行者”转型为“专业服务者”。截至目前,街道已通过集中授课、经验交流和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政策解读、业务讲解等内容开展培训,累计245人次参加培训。
为推动网格精细化治理升级提质,社区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常态化开展网格员入户核查,按时更新居民户籍、就业、社保等基础信息,重点关注流动人口、特殊群体的变动情况,确保群众需求快速响应。
有一次,泽苑社区网格员在走访时发现独居居民王大爷腿部疼痛,急需就医却无人陪护。网格员迅速协调社区车辆送医,全程陪同办理检查手续,还垫付了医药费,并与王大爷远在外地的亲属取得联系,跟进后续照料。网格员用实际行动打造“问题发现在网格、服务触达在社区、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精细化治理闭环。
楼栋长:“邻里枢纽”促自治
“小刘,咱们楼前的充电桩啥时候能装好啊?”在华苑社区焦化厂小区,居民们围着楼栋长刘小芳询问。这个长期困扰居民的充电难题,在“铁三角”机制的推动下迎来转机——党小组召开议事会,收集居民安装充电桩的需求;网格员联系社区,为无物业小区提供“点单式服务”;楼栋长组织居民协商充电桩选址方案。
今年以来,拉僧仲街道党工委将党组织服务阵地前移至小区楼栋,从老党员和热心居民中选聘661名楼栋长。如今,在拉僧仲街道各社区,“有事找楼栋长”已成为居民的共识,“自己的事情自己议”的治理新风尚也在逐渐形成。
拉僧仲街道党工委凭借“铁三角”机制,探索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当党组织的“定盘星”、网格员的“经纬线”、楼栋长的“同心圆”相互配合,社区治理的“多元方程”必将得出基层善治的“最优解”,让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成为党群心连心的情感纽带。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