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敏
2025年04月09日
接待大厅。
指挥中心。
■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海勃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汇集地”“集散地”“终结地”,以其规范化、实体化、精准化的建设成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好评。近年来,海勃湾区坚持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高站位部署、高规格推动、高标准落实。
聚焦“一站式”
建设为民解忧平台
走进海勃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受理大厅,10个综合接待窗口井然有序,前来咨询、求助的群众络绎不绝。在功能区,8个调解室和5个功能室各具特色,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仲裁诉讼等多元化服务。这是海勃湾区致力于打造高效便民的“服务综合体”的具体体现。
“我们综治中心主要有两大职能职责,分别是协助化解矛盾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海勃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张同琪介绍道,“群众一般在遇到矛盾诉求的时候,会来到综治中心求助。综治中心会提供比较专业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和心理疏导等,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纠纷。”
为了实现“一站式”服务,海勃湾区在阵地建设、功能设置、运行机制、处置流程上下足了功夫。在阵地建设上,采取“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形式,科学划分受理区、功能区和办公区,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来访来诉、定纷止争的服务需求;在功能设置上,紧紧围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职能定位,明确受理范围,全力推动群众烦心事在综治中心“一站式”解决。在运行机制上,海勃湾区实施了一套规范流程和8项工作制度,细化入驻部门的职责事项,组建由10名专职调解员组成的调解队伍常驻区级综治中心,联动14个行业调委会,形成“诉调、警调、检调、仲调、专调、访调”的“一站”集成;在处置流程上,线上依托“海区e家”平台,实现全过程跟踪督办,线下通过运用“三单两函”、月报等机制,推动各类纠纷诉求解决提质增效。
自今年2月25日实体化运行以来,海勃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458人,受理矛盾纠纷167件,化解157件,办结率在94%以上。
聚焦“实体化”
构建全域联动运行机制
海勃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实体化运行,不仅体现阵地和人员的实体化,更体现在全域联动的运行机制上。通过加强部门整合、落实三个责任、强化指挥调度,海勃湾区构建起综治中心实体化联动运行新模式。
在部门整合方面,海勃湾区采用“长期入驻+定时轮驻+随叫随驻+专业援驻”等方式,整合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信访等9部门30人常驻,7部门轮驻,政府有关部门随叫随驻,全面兜底、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这种“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答卷”的工作机制,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化解。
在责任联动方面,海勃湾区通过落实区级部门联动责任制、镇(街道)落实政法委员负责制、村(社区)落实党组织书记负责制,分级落实落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防控,构建了从矛盾收集、风险预警到决策处置的闭环治理体系。
在资源联动方面,海勃湾区突出综治中心“实战指挥平台”作用,抓实前端源头预防、中端多元解纷、末端综合治理“三端共治”模式;依托“铁三角”基层微治理机制,联动256个网格党小组、324名网格员、2944名单元(联户)长,进一步发挥好党组织领导下居民依法自治协商作用;通过建立63个调解组织,推动风险隐患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切实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
聚焦“精准化”
打造多维贯通全量数据库
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海勃湾区特别注重精准化管理,通过升级“海区e家”信息化平台,实现人口基础信息、群众诉求信息、矛盾纠纷信息全量汇聚和上下贯通。
海勃湾区通过基层采集录入基础数据,平台汇聚部门业务数据,以身份证号为唯一关联字段,反向匹配部门业务数据进行比对。截至目前,已比对录入全区人口数据24.4万条、房屋数据11.8万条,及时整合公安、司法、卫健、信访等部门重点人员信息1787条,为分析研判和精准服务治理打牢了基础。
海勃湾区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最集中的问题,拓宽诉求反馈渠道。镇(街道)通过“吹哨答卷”联合多部门进行办理,目前,已收到群众反映诉求190件,处置122件;同时,开通网格员、热心人报事模块,及时收集、上报各类纠纷诉求。
海勃湾区通过各级综治中心受理,层层上报矛盾纠纷,全要素收集已化解纠纷与未化解纠纷,根据矛盾纠纷全量信息与人口信息关联,切实将矛盾纠纷排查推送到服务群众最前端,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管控。
海勃湾区将继续坚持和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综治中心功能设置、运行机制、处置流程等,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精准的服务;同时,继续加强部门整合、责任联动、资源联动等,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为建设平安海勃湾提供坚实保障。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