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育未来

——海勃湾区打造未成年人文化育人新体系

毕晓敏

2025年04月09日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毕晓敏

近年来,海勃湾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聚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文化浸润、实践赋能、创新融合三大路径,构建起具有北疆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让未成年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海勃湾区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工作,将北疆文化传承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文化认同、实践创新、品牌塑造三大目标。为此,海勃湾区整合了教育、文旅、关工委等部门资源,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主抓、社区协同的工作机制,打造了“课堂+实践+体验”的三维育人平台;在全区中小学,开设了北疆文化校本课程,将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融入思政教育,让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激发了未成年人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海勃湾区创新开展“石榴花开・童心共筑中国梦”跨区域文化交流活动。海勃湾区第十五幼儿园与西藏拉萨、贵州黄平等地的幼儿园通过云端连线,开展了非遗技艺展示、民族歌舞汇演、诗词文化比拼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在“云游”中感受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魅力,共同制作编扇、香囊,学习藏族舞蹈、苗族童谣,增进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

海勃湾区依托14个非遗项目和3个非遗特色街区,打造了“非遗传承小课堂”品牌。森林半岛非遗文化街未成年人实践基地的设立,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漆扇制作、形意拳、梅庵派古琴等体验课程,年均开展活动80余场,惠及青少年2000余人次。学校与非遗传承人结对合作,如海勃湾区滨河小学开设的非遗工坊,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传统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海勃湾区以“红色基因代代传”为主线,组织未成年人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厅、乌海煤炭博物馆,开展红色电影周、小小讲解员等活动。通过放映红色影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红歌合唱展演等沉浸式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海勃湾区充分发挥“中国书法城”的品牌优势,在中小学推行“书法+文化”教育模式,开发《书法与北疆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千人书写中国梦、春联送万家等活动,不仅提升了未成年人的书法水平,更让他们在书写中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依托草原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一刻钟文化服务圈”,让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海勃湾区将继续深化未成年人北疆文化传承工作,持续完善“文化+教育+实践”体系,着力打造北疆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实践活动,让中华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海勃湾力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