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爽
2025年04月09日
马胜利,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画院办公室主任,中国水墨画院花鸟画教学部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客座教授。其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2024年12月13日,马胜利与白占荣、方宝龙等6名画家,携个人作品参加了“丹青绘北疆,翰墨书乌海”书画巡回展。
马胜利的山水画作品,每一幅都仿佛是一个微缩的宇宙,静静地诉说着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在他的笔下,山川不仅仅是地理的轮廓,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岁月的见证。那些蜿蜒曲折的山路,似乎在引领着观者一步步深入画中,探寻那隐藏在云雾缭绕之中的秘境。
马胜利在绘画路上跋涉多年,不断摸索,感悟颇深。在他看来,画山水如果与自然界中的山川一模一样,山川也会责怪画家的懒惰;画家要做的应是通过笔势的挥洒,引导出山川丘壑之变,在似与不似间,行天地万物。“这里起支撑作用的就是由心产生的画境。”马胜利说,从中国画传统审美上来看,山水画所画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风景,而是在自然物象中获得的意境,在这里,“境”的含义超过了“景”,“境”的生成既脱胎于眼前的风景,更发源于置身其中的作画人。
他记得,北宋郭熙曾讲“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强调对山水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注重体察。就像是现存于各大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代的迁移使山水画艺术的审美表现各有不同,但都未离开人对江河山川的寄托。
不仅如此,马胜利还认为千百年来,惯于卷轴和尺幅手卷的中国书画艺术,其挥洒间是在经营、胸臆、指梢、笔墨纸砚之间流动的。或者说,通过构思、构图运用墨色来表现一种视觉的法则。“即便是直抒胸臆,也需要胸有成竹。表现在构图上就是把所观自然物象、所感时代趋势等各种‘势’承接起来,通过画家自己的体验、组合,展现出画面统一的气势,这就是从‘取势’到‘造势’的过程。”马胜利说,“势”的呈现越来越趋于绘画过程中,对总体感受的类似于激发式的情感挥发。这种情感在草稿中无法完全体现,是画家各种意识的结合,而总体意识则是建构在画面之上的外部的影响和内省的活动,其中还包括画家的修养水平,是综合“起势”或“降势”的体现。在当代,取景构图已经不仅仅包括式样和规则上的变化,墨与色的变化、情和意的变化,也包括思想、时代转换的变化,画面上墨色之轻重、色彩之寒暖,都会构成画面布局中值得注意的因素。
对于初学者,马胜利建议从临摹开始。因为传统的法则,是积累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实践,从大自然中来,加以提炼,然后有此成就。如果没有这一借鉴,到大自然中去,看到万汇纷纶、丰富多样的景物,势必不知如何着手。“当然临摹也不能一成不变、无所发展,若是那样便妨碍了个人能力的提高。”马胜利说,古人各式画法是表现方法的提炼和结晶,山水画主要是树与石,把它作为练习基本功的依据,在掌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然后创立新的、更符合个人特点的画法,以适应新的内容。
“用己之长,前人技法可以吸收者,尽数吸收过来。多方面吸收,加以消化,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学习传统之后,就应走进生活,到大自然中去,体察印证,前人如何创作,而个人怎样去发展传统技法,领略山川之精神,开阔胸襟,培养意境,加减学到的技法,从而创立自己的新画法。”马胜利说,好作品的诞生,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而是学传统、看山川、去创新,如此反复,不断改进,是画家一生的追求。
(张靖爽)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