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节水“组合拳” 筑牢发展“硬支撑”

——访乌达区委书记延文龙

王超

2025年04月10日

■书记谈节水

本报记者 王超

“近年来,乌达区始终将节水作为破解资源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深入实施园区节水减排、城区节水降损、农区节水增效、矿区节水开源等行动,全区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被水利部评为第一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近日,乌达区委书记延文龙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延文龙表示,乌达区在园区节水减排方面,先后推动6户企业实施节水改造项目,年节水量约350万立方米,非常规水基本实现“全利用”。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获评自治区节水标杆企业,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绿色园区和自治区级节水型工业园区。在城区节水降损方面,累计改造老旧供水管网43.6公里,公共管网漏损率压降至8.74%。在农区节水增效方面,建成投用农业节水工程2个,辖区内1.9万亩耕地实现节水滴灌带全覆盖,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7,每亩农田的用水量减少至283.3立方米。在矿区节水开源方面,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蓄水配套工程,新增蓄水能力100万立方米,统筹用于工业企业、生态绿化等领域,疏干水洗煤实现100%闭环利用。

延文龙说,2025年,乌达区将逐步细化完善“四水四定”目标体系,强化协调联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大格局,推动“节水行动”提质提效。一是工业节水提档升级。重点推进美方干熄焦二期技术改造,预计新增年节水能力150万立方米;推广循环冷却水、冷凝水回收等前沿技术,支持13家企业创建节水型企业,其中4家争创自治区标杆,打造工业节水“乌达样板”。二是城镇节水智慧攻坚。接续实施“四类管网改造”工作,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继续实施改造,力争将管网漏损率压降至8.5%以下;利用世界水日等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线上+线下”普及水情知识和节水知识,对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业实施“定额+阶梯加价”双控管理,让节水理念融入城市肌理。三是农业节水精准赋能。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因地制宜推广喷灌、微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全域推行农业用水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定额到户、超用加价”的刚性约束机制,实现农业用水计量到田、责任到人;推深做实“工农互补”水权交易模式,引导工业企业投资农业节水工程,将节约的农业用水指标转换为工业用水指标,形成工农互惠新格局。四是矿区节水绿色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宜山则山、宜草则草、宜林则林”治理原则,系统推进雨洪水调蓄利用、矿井水净化回用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工程,实现矿山治理与水资源集约利用深度融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