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艺
2025年04月10日
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11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如今,这一治水思路已在乌海落地生根,成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受地理位置与气候影响,我市水资源匮乏。结合地区水资源实际,我市制定《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探索创新多种水权交易模式,有效缓解城市“渴水”之痛。知行合一的实践,让我市有限的水资源迸发出无限“水活力”。目前,我市水权交易机制典型经验已被编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辅导读本,为全国各地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乌海经验”。
跨行业水权流转
构建工农业用水新平衡
这几天,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高标准农田里,水肥一体灌溉系统已调试完毕,再过些天就会派上用场。
“以前4个工人连夜才能做完的营生,现在只要一个人控制阀门,水和肥就能均匀地渗入农田,省水、省肥、省人工,还能增产。”4月1日,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农户秦国庆掸掸裤腿上的泥土,对3年前地里更换的这套水肥一体灌溉系统很是满意。
秦国庆口中的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由内蒙古东源生物环保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系统省下的水作为水权流转至企业,解决了企业的缺水难题。
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常面临的用水不平衡和我市农业用水方式粗放双重困境,市水务局为工农业用水“牵线搭桥”,通过跨行业水权流转,在控制用水总量的情况下,实现水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2023年,水利部印发《关于推进水权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跨行业、跨区域水权交易。如今,跨行业水权流转的成功案例在我市接连落地——
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6800万元建成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使乌达区1.25万亩农田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每年可给工业流转274万立方米指标;乌达区雨润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农业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精准灌溉,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海南区神华煤焦水权转让项目,每年可给工业流转421万立方米指标;海勃湾区系统谋划实施泵站整合与全域农业节水项目,有效提升农业取水效率……
据了解,水权流转是指水资源使用权在不同主体间的有偿转让,而跨行业水权流转则是允许农业、工业、生态等不同行业间进行水权交易。这一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重新配置水资源使用权,为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我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跨行业水权流转不仅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也激发了各行业的节水积极性。我市全面推动‘合同节水+水权转让’交易模式,以企业投资助力农业节水改造,实现水资源由农业向工业的合理流转,形成工农业互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市水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卢思颖说。
跨盟市水权转让
盘活闲置水指标
乌海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20%。如何突破资源性缺水瓶颈,是摆在我市面前的“必答题”。
近年来,我市通过市场“无形之手”,促进水资源从“闲置”向“增值”流动,积极探索黄河流域上下游和跨省区水权交易路径,不断培育水权市场活力——
经自治区水利厅组织协调,我市与巴彦淖尔市开展闲置水指标交易,累计购入巴彦淖尔市外调水指标5545.45万立方米,有效解决我市120余家工业企业的用水难题;
我市在黄河水利委员会、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中国水权交易所的指导下,与山西、四川、甘肃、山东等地就开展同流域跨省区水权交易进行深入探讨,联合探索跨省水权交易路径模式;
……
为进一步拧紧“水龙头”,将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我市提出像管钱一样管水的思路,制定《乌海市水资源预算管理实施方案》,对配置水量细化分解、逐月调度、动态调整,推动全市水资源动态精细化管理。2024年,我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城市。
我市深化用水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在自治区率先制定地方节约用水法规《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条例》当年立法、当年成法,创新提出非常规水利用、水权流转等重要内容,从法规上强化水资源对区域发展、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的刚性约束,为推进我市“审、批、取、供、用、节、排”全链条节水、供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卢思颖说:“我市两手发力激励企业节约用水,为全面盘活用水资源存量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还积极推广节水经验,引导全市各行业开展节水技术创新和改造,推广‘用水费用托管型’合同节水模式,探索形成黄河流域缺水城市可复制、可推广的节水产业化模式。”
目前,我市万元GDP用水量远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三区已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2024年获评自治区级节水标杆企业1家、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1家;在全市开展节水奖励工作,6家企业被授予“工业水效领跑奖”,2个工业园区被授予“节水工业园区示范奖”。
跨领域“水权贷”
量化变现“水价值”
2025年1月15日,海南区首笔“水权贷”落地签约。签约仪式上,乌海银行海南支行与乌海市巴音陶亥滴沥帮乌素隆昌煤矿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广远集团宝成煤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2家企业通过质押黄河水水权共计6万立方米贷款500万元。
“水权贷”作为一种新型绿色金融产品,正助力我市多家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水权贷’让企业能够用所拥有的取水权或水资源使用权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我市已合法取得取水许可证、水权交易鉴证书或已获得市政府批准同意水权交易的企业都可以申请‘水权贷’,实现了水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可变现。”卢思颖说。
市水务局经调研发现,我市企业取水权按量购买,每立方米都有明确标价,若将取水权作为贷款质押,明确价格标准,就能够有效解决企业贷款时没有抵押物的问题。为此,我市积极推动“水权”由商品属性向金融属性转换,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使“沉睡”水资源转化为金融“甘霖”。
2024年底,我市首笔“水权贷”落地,这样用取水权作为质押进行贷款的模式在自治区属首例。当时,乌海蓝益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资金周转,市水务局积极促成该公司与蒙商银行乌海分行、乌海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水权贷”合同。由乌海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蓝益环保公司通过质押水权24.62万立方米,贷款500万元。
“获得水权质押贷款,觉得很意外,也很激动。”乌海蓝益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权说,“这一政策激励我们企业加大节水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用水效率。”
为让水权交易更加便捷,我市率先在自治区建成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乌海数字孪生水利(一期)项目,促进企业更好地进行水权交易。
“该平台让水权管理数字化。平台搭载建设用水总量、用水分析、水资源‘3+X’管理以及水权交易等14个业务模块,可智能化开展水权实时交易。企业无需跑腿,就能通过平台获取最佳水权交易方案。”市水权与信息化中心副主任哈布热说。
目前,我市水权交易活跃度居自治区首位,已累计指导企业完成水权交易70笔、盘活水指标3374万立方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