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

指尖上的传承 舌尖上的乡愁

韩建慧

2025年04月10日

▲张文化展示吹糖的绝活儿。

▶张文化和他的糖人作品。

■黄河岸边是我家 · 遇见非遗

本报记者 韩建慧

每一方水土,都镌刻着独特的文明印记。在乌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黄河岸边生生不息的古老回响。

都说非遗是触摸文化根脉的温暖印记。

晨光暮色,四季更迭,烫画的笔尖勾勒出时光的纹路,挂毯经纬间穿梭着生活的温度,千年驼铃回荡的丝路传奇、黄河涛声浸润的民间智慧,最终都化作烟火人间里跳动的文化脉搏。

都说非遗是唤醒历史记忆的时光信笺。

陶泥塑形,丝帛染彩,吹糖匠人的吆喝声仍在街巷回荡,蒸馏酒坊的风幡犹在风中飘摇。那些被时光打磨的技艺,是孩童眼中的神奇魔法,是游子梦里的故园符号,粗粝或精巧的纹路间,藏着跨越时光的时空对话。

都说非遗是联结族群情感的精神纽带。

马头琴的长调悠远苍茫,乌海快板的节奏欢快清脆;八卦掌的步法如行云流水,形意拳的起势似风雷激荡。在这里,四十多个民族的文明交融共生,不同地域的智慧在黄河岸边扎根,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根系。

乌海是一座被匠心点亮的城市。这些非遗技艺,是沙漠绿洲不熄的火种,是城市肌理中跃动的韵律。它们与奔涌的黄河同频,与浩瀚的沙漠共舞;与葡萄美酒的醇香交织,与山海沙城的精神共鸣。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途径,让传统之美在钢筋铁骨的城市里焕发新生。

若您也喜欢探寻非遗和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请与我们同行,一起开启这场“遇见”之旅。

背景介绍

吹糖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说,吹糖人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的庙会、集市等公共活动密切相关。在这些场合,吹糖艺人凭借深藏于心的艺术构思和精妙熟练的扯糖技艺,利用饴糖质地紧密不透气的特性,眼、手、口紧密配合,几分钟就能变魔术般塑造出一个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在乌海,吹糖人这门技艺也有很好的传承。第一代传承人胡景国,是一位从艺44载的吹糖艺人,曾带着这门技艺辗转晋、陕、宁夏、冀、鲁、豫等地;第二代传承人为胡景国的徒弟梁福合,活动踪迹遍布黄河流域的河套地区;梁福合的徒弟张文化是第三代传承人,已从艺20余年。2025年,我市申报的传统技艺吹糖人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如今,吹糖人技艺不仅是我市青少年感知非遗魅力的重要窗口,更成为我市文化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名片。

甜蜜的回忆,心中的故园

冬日午后,阳光暖煦,一字排开的年货摊子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平日显得很宽敞的道路挤成了“一搾宽”。卖春联的老汉抖开红纸,挽起袖子,写着龙飞凤舞的大字;铁锅里,瓜子花生炒得噼啪作响,暖暖的焦香混着凉飕飕的风,悬停在孩子们的鼻尖。

突然,一阵铜锣声传来,伴随着拖着长调的吆喝,孩子们像游鱼一样在人群里穿梭,争先恐后地循声去看热闹——

向阳的墙根儿底下,早就支起了一个小小的摊子,煤球炉上一口翻涌着甜香味的小铁锅,守摊人面前的稻草墩子上,插着一排排金黄可爱的小玩意儿:四蹄凌空的白龙马、圆滚滚的八戒、反手搭凉棚的猴哥儿……孩子们屏着呼吸,看吹糖匠人枯竹似的手指捏着麦秸管伸进糖锅,琥珀色的糖稀便顺着管口攀上来,一拉一扯捏成一个小小的元宝,鼓起腮一吹,糖球便施施然膨胀起来,先抻出一对透亮的耳朵,再鼓出一个滚圆的肚子,指尖一碾,就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兔子。

这样的场景,总会在某些时刻,一遍又一遍地在59岁的于春晖脑海中浮现,那是小时候在河北老家赶过的乡村大集。春节前的大集总是热闹非凡,除了吃的、玩儿的,还有演杂耍的。于春晖是“留守儿童”,他的爸爸妈妈都在长辈们口中听起来很遥远的“乌达”工作,姥姥心疼他,总会花钱给他买糖人儿。一个立体的糖人只要五分钱,扁扁的、用糖少的糖画儿更便宜,拿个鸡蛋就能换。

糖人是麦芽糖做的,大多时候都金黄可爱,偶尔火候大了也会变成焦红色,看起来圆滚滚的一个,真正到了嘴里才知道是空心的,糖衣薄如蝉翼,于春晖从来都舍不得咬,只敢用舌尖慢慢地舔。

买或者不买,孩子们都舍不得离开这个摊子,从午后阳光正好守到日头西斜,影子都被拉得老长。竹签子上用麦芽糖稀凝成的飞禽走兽,在薄薄的冬日天光中竟像是有了生命,惟妙惟肖又活灵活现。

隔着五十多年的光阴回望,于春晖才惊觉,那些甜丝丝的等待,那些在寒风中舔糖人的快乐,早已被岁月熬成了琥珀色的思念。13岁那年,他乘坐绿皮火车从河北来到乌海,在这里上学、工作、成家。如今,儿子都已经研究生毕业,一晃这么多年,他回故乡的次数屈指可数。

但他总是会不断回忆河北老家的人和事,回忆在姥姥家度过的快乐童年。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老家,日子过得清贫却充满快乐,虽然没有经历长辈们过得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但糖果、零食也还是稀罕物,因此,在他童年的回忆里,总有一抹甜蜜的味道,有点香,有点涩,偶尔也会有点苦,但更多的是满满的甜。

神奇的魔法,游子的惦念

与于春晖一样,张文化的童年记忆里也浸染着麦芽糖的甜香。彼时,他尚在河南安阳滑县生活——这片被大运河浸润的土地,承载着大平调的高亢、木版年画的斑斓和秦氏绢艺的细腻。除了这些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民间艺术,吹糖人也是古已有之的技艺之一,《滑县志》中就有关于“马氏糖人”的记载,称其起源于宋代,时称“戏剧糖果”。

1987年,7岁的张文化蹲在亲戚张凤鸣摆的糖塑摊子前,惊讶得挪不开眼。张凤鸣当时以售卖糖塑为生,经常到村里卖糖,他做的生肖糖人栩栩如生,张文化看着十分喜欢,于是缠着带自己去买糖人的姥爷,说想要学习吹糖人。

姥爷听了哈哈一笑,并没当真,玩笑般与张凤鸣提了这事,张凤鸣也觉得有趣,爽快地答应了。只是此刻他们都不曾想到,这个七八岁的孩子,竟然真的爱上了这门行当,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将这门手艺带出滑县并发扬光大。

张文化从熬糖稀和学塑形开始。熬糖的原料一般就是干燥、纯净、无杂质的小麦、大麦、玉米、糯米以及糖菜等。为了收集原料,他背着袋子,顶着烈日,在收麦后到麦田里去捡麦穗,然后用麦穗换糯米,学着熬麦芽糖。为了得到一锅澄澈的糖稀,他能耐住性子提纯六七次,在灶前一蹲就是五六个小时。

材料之外,手工塑形才是吹糖人的关键。孩子们眼里的神奇魔法就体现在吹和捏的功夫上,手要灵、眼要准、心要平、气要匀、火要温。心中有章法,手下才不乱,才能在糖坯易塑形的最短时间里,通过揉、捏、拉、摁、吹等一系列动作,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糖人作品。

17岁时,小有所成的张文化正式拜师民间糖塑名家梁福合。梁师傅教了他很多不同地域熬糖的方法和吹糖的绝活儿,为他日后传承这门手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8年,18岁的张文化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他偶尔会用制糖手艺调节军旅生活。他给生病的战友做薄荷糖,还捏了一幅名为《驼峰戏沙》的糖塑作品,为了让糖做的骆驼更加逼真,他绞尽脑汁,用劈开的竹丝连接骆驼的各个部位,用沙子和草皮制作沙盘。这件作品帮他斩获了部队里的文艺大赛奖项,也终于让他意识到,吹糖人这门手艺,不只是市井巷陌里“讨生活”的寻常“本事”,而是真正流淌在指尖的艺术。它浸润着手工艺人绵延了数百年的智慧,是真正可以代表民间工艺和民间美术的活化石。

不灭的传承,永远的乡愁

或许,当温热的糖坯在张文化手中变成骆驼、沙丘与牧民的剪影时,这门凝结着中原古韵的技艺,便已在乌海这座移民城市中酿出了新的乡愁。

2008年,张文化褪下军装,在乌海安了家。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乌海对各种民间文化拥有天然的包容性,这也成为吹糖人这门技艺能在这里落地生根的关键。

张文化花了很多心思去改进这门艺术,他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研发出方便快捷的吹糖工具,解决了过去吹糖艺人直接用嘴吹糖塑形的弊端,解决了“口水糖”的问题;通过网络、电视、图书、外出拜师等方式学习糖塑的新做法,他将新鲜水果榨汁加入糖稀中,糖人的颜色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口感也变得更好。

2005年,张文化注册了“糖艺张”商标,并成立“拉风糖”工作室,不仅改变了传统吹糖人走街串巷的经营模式,还将工作室打造成为传承基地,开门授艺,广泛传承。目前,已培养学生四十余人,为十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效解决了非遗传统技艺后继乏力的难题。

时光的熬煮,终于收获了香甜的成果。2022年,张文化被列为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吹糖人代表性传承人;2025年,又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大幅提高,各种新型的糖果和零食不断涌现,糖人已不再是孩子们童年不可多得的珍爱之物,糖人艺术似乎也在逐渐走向衰落。

但以张文化为代表的传承人们,仍对古老技艺怀有敬重之心,他们通过跨界合作,探索与其他行业同发展,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他尝试开发糖果礼盒,给茶叶配糖艺茶点;接待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积极开发非遗体验课程。他始终相信,传统手艺不应困守在非遗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应在当代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枝叶。

张文化甚至给自己装备了旧时糖人艺人的全副行头:穿着中式大褂,推着插满了小风车的木质推车,小铜锅里翻滚着香甜的糖浆……

他站在非遗进校园的课堂上,站在大型文体活动的非遗展示区,铜锣“铛”的一响,声波就漾开记忆的涟漪,恍然间,中原的麦浪、塞北的朔风、移民城市的万家灯火,都在这一声颤音里悄然重叠。那些曾被现代生活稀释的乡愁,便在糖人透亮的轮廓中重新凝结;那些粘在竹签上、惟妙惟肖的飞禽走兽,既是远行人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更是中华文明长河里一脉相承的烟火诗意。

晶莹的糖人,或许会在时光中慢慢融化,但它们所镌刻的文化记忆,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精神家园。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