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大师们的心灵碰撞

2025年04月10日

书名:《沉思经典:循着大师的足迹》 作者:王斌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对于像雨果、托尔斯泰这样耳熟能详的大作家和伯格曼、黑泽明这样久负盛名的大导演来说,很多人都承认他们的作品很经典,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著名作家、编剧王斌的随笔精选集《沉思经典:循着大师的足迹》,向我们解读了古今中外各种文艺作品和电影经典的奥秘。

王斌对于经典的论说,是以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丰富的阅读经验作为前提,来与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心灵碰撞般的“视域融合”。尽管这些随笔写于不同时期,但整体上却隐隐地贯穿着一条主线:王斌每一次与经典的相遇,甚或是偶遇,都会带来某种心灵的震撼。因此,也可以说这部随笔集是一本关于“觉醒”的书。王斌与众多经典和大师们的相遇,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就是在多篇文章中一再提到的20世纪80年代——对于作者个人甚或整个民族而言的“觉醒年代”。在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中,这样的“觉醒年代”只发生在世纪初和世纪末。正是这些经典与大师在上世纪80年代与王斌的邂逅,让他产生了一次次“觉醒”般的感受。

在碎片化阅读和感官化观影的年代里,史诗和悲剧已经离我们远去,甚至再无复返的可能。但这部《沉思经典》,仿佛是资讯海洋中一个古老的漂流瓶,里面盛放的是来自过去的信。拾起这样一个漂流瓶,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获取经典作品似乎比以往的任何年代都方便快捷,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文化资源,到底该如何选择?王斌写道:“唯有经过经年的历史千锤百炼的思想,才是值得我们敬慕和追求的;唯有那些不事张扬却在沉默中历经岁月洗涤的思想之光,才值得我们去仰视和膜拜。一句话,只有真正读过经典的人,才能知道何谓好书——思想的乃至精神的。”在不同的时代,对于经典的定义和评价也不尽相同。只有经过漫长岁月的冲刷淘洗而留下的,才可谓之经典。那么对于当今时代的作品,我们又该如何去判别或鉴定其是否经典呢?“以我的读书经验,一位有真知灼见的作者,他的文字一定是上好的,因为好的文字里流淌着他的人生修炼、涵养、风度与境界。好的文字不是指向一种修辞性的花拳绣腿,好的文字是在质朴、准确与洒脱中可见人之风骨、情操和气象。”

王斌在对经典的阅读中,时刻进行着对自我的反思。因此,他并没有陷入对经典的一味膜拜或一己之见中,而是一直保持着在敬意中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到王斌在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进行评价时,并没有囿于大师们的声望与影响,而是从文本和文字出发,指出其优点和缺陷。他对于文字作品如此,对于影像作品亦如是。例如,在谈到杜拉斯的作品时,“我始终认为,《情人》并非杜拉斯的小说代表作,因为它的叙述语态丧失了杜拉斯独特的个性表达方式,而《琴声如述》则几近完美地展现了杜拉斯式的文字魅力,它是不可再造的”。能够得出如此结论,源于王斌对杜拉斯作品的熟知与深入理解。

“我们无法改变时代,但我们可以守护心中那份永不消失的理想,以及对艺术的坚定信念——我始终认为,真正的艺术与功利目的无关,它所要关心与关注的始终是人性与命运,而我,将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一方向继续走下去,虽然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条坎坷曲折而又漫长的人生孤旅。”如果我们追随大师们的足迹前行,即使是小众之路也不会觉得太孤独。如古人所言:德不孤,必有邻。经典离我们并不远,“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部关于经典的随笔集《沉思经典》,亦是在延续着经典。对于我们来说,当下要做的就是拿起来读它。

(转载自《西安日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