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进之笔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郑彩虹

2025年04月11日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报记者 郑彩虹

我市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第一目标,以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落地落实为工作主线,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纵深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乌海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我市把素质教育提升行动作为突破口,一体化推进“五育”协同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培养一支优秀思政课师资队伍。

着力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强化体美劳特色建设,支持海勃湾区打造美育示范区、乌达区打造劳动教育示范区、海南区打造体育示范区,各区各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基础上,统筹抓好“五育”融通,充分发挥育人合力。落实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严格落实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打造足球特色学校,探索“升学+特色”的高中阶段录取方式。深化美育浸润行动,擦亮“中国书法城”名片,举办“艺韵北疆”主题书法绘画大赛、全市中小学生文艺汇演等美育活动,支持各区、各学校打造“百灵鸟”合唱节品牌。

截至目前,我市已打造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心理节和劳动节“六大节”品牌。2024年,我市学子在自治区及以上体育赛事中摘得15金3银17铜,全市创建国家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自治区劳动教育实验校各6所,全市90%的学校建设为市级以上文明校园,70%的学校创建为省级以上足篮排球、冰雪、美育等特色校,100%的学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打造义务教育优质

均衡发展“乌海样板”

上午大课间,海勃湾区滨河小学笼式足球场内热闹非凡。两个班的学生正在进行一场班与班之间的较量,球员们在草坪上追赶、射门,其余的同学围在球场门口呐喊、助威,场面紧张、激烈。

滨河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徐巧霞告诉记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学校改建升级了近6000平方米全新塑胶跑道、绿茵操场,新建了675平方米笼式足球场和1500平方米环形跑道,扩建了2800多平方米运动场地,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让学生们爱上了运动,参与早操、大课间、课外体育兴趣活动、体育课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我市创新推出了“市域推进、三区同创”乌海模式。市、区一体化决策部署、城乡一体化扩优提质,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学校内涵建设、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全面提档升级,围绕学校建设标准化持续发力,开展了“新建一批、帮扶一批、提升一批、扩容一批”行动,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区域、校际差距显著缩小,建成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2024年,我市共实施教育领域工程项目33个,争取中央、自治区资金3.06亿元,同比增长29.94%,全市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7.74亿元。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化、优质化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了“新优质、高质量”的市域教育品牌,我市成为自治区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地级市。

推进“三支队伍”建设

激活教育发展“第一资源”

近日,全市教育系统首批赴北京东城区跟岗学习的20位书记、校(园)长、教研员以及一线骨干教师进行了阶段交流分享。一个多月来,20名学员已经从集团化办学机制、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教研赋能、管理机制和学科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对一”深入的学习与交流。他们结合跟岗培训所学所悟和学校实际,围绕理念更新、课程建设、教研工作、教师培养、教学改革等内容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工作计划,力争将最新理念和经验尽快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市持续深化“领航校长工程”,加强与北京东城区、海淀区等地区名校的结对共建,打造一批名校长工作室。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及分级培养体系,分层分级开展任职资格、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等专项培训,跟踪培养优秀后备校长。

与此同时,我市还深入实施“新时代优师工程”,加大“名、优、特”教师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教师“快招早招”绿色通道,配齐配优音体美劳、科学(科技)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专业教师。打通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引才渠道,2024年,全市引进招聘中小学教师216人,返聘“银龄人才”26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我市大力实施“教科研突围计划”,推动市、区两级教研力量整合,设立全市统一的教研机构,构建“大区域教研”体系,加强教研资源开发和教研工作创新,在学校教育教学、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等方面开展教研攻关。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与名教研员引领作用,加强优秀课题的推广使用,推进教学工作从关注“育分”转向更加关注“育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的好学校”,我市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未来,我市将继续锐意进取、弦歌不辍,努力在提升教育水平上下功夫,在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上彰显担当,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