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刚
2025年04月11日
本报记者 赵永刚
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5%、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5%、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8%……近年来,海勃湾区滨河街道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三网联治、三维排查、三类调解”的“三个三”工作模式,构建起“党建统领、网格筑基、分级解纷”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从“矛盾洼地”到“平安高地”的蝶变跃升,成为海勃湾区基层治理的示范样板。
三网联治: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
2024年,铁西小区一位独居老人因抑郁产生轻生念头,结对志愿者冯未娥及时发现异常,联动社区、家属及养老机构迅速介入,成功化解了危机。
冯未娥翻着“一户一档”档案册说:“咱们包联干部、网格员和志愿者拧成一股绳,三天两头上门瞧瞧,有急事随叫随到,老人们心里踏实多了。”
“我们打破治理资源分散瓶颈,构建‘重点人群防控网、群防群治协同网、网格化管理服务网’三网融合体系。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独居老人等7类重点人群,建立‘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为26位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救’设备,通过‘包联干部+网格员+志愿者’三重监护机制,实现从风险预警到长效关怀的闭环管理。”滨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冯莉洁表示。
在群防群治领域,街道整合派出所、执法局、在职党员等多方力量,变“救火式应对”为“防火式治理”。今年春节期间,联合开展消防检查4次,排查“九小场所”365户,消除隐患136处。62个网格构建“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长”铁三角模式,搭建“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服务链,全年代办养老认证、课后托管等民生事项2700件。
三维排查:构筑矛盾化解“前哨站”
滨河街道以“脚步丈量、数据赋能、部门联动”构建全周期矛盾预防体系,推动治理重心前移。
通过党的政策进小区、矛盾调解进小区等“五进小区”专项行动,党员干部走访1500余户居民,建立“睦邻陪伴”台账,结对帮扶特殊人员75次,解决充电桩不足、管网老化等诉求397项,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依托“街道版110”警社联动平台,整合“警辅通”系统实时预警,2024年成功分流家庭暴力、物业纠纷等非警务警情217起,分流率达65%,有效遏制“民转刑”案件发生。针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上级转办事项,建立“双轨处理”机制,全年受理诉求1950条,诉求量同比下降35%。在某药房过期药品纠纷中,“四所一庭”联调机制48小时内完成司法确认,为群众挽回损失4.2万元,推动“信访”向“信法”转变。
三类调解:打造分级解纷“生态圈”
滨河街道构建“网格自调、中心联调、专业联调”三级调解体系,实现“小事网格化解、难事部门联动、复杂问题专业处理”。在网格层面,“1+1+N”调解模式在“睦邻议事厅”化解邻里纠纷138件,体现“微治理”效能;在街道层面,“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动37个部门,“啃下”镇北社区管网改造、“问题楼盘”物业入驻等“硬骨头”,完成46千米管网改造,惠及1399户居民;在专业层面,“四所一庭”对重大纠纷实行“一案一专班”,2024年司法确认率达100%。
从平安建设示范街道到基层治理“滨河方案”,滨河街道以“三个三”工作法践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理念,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