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研
2025年04月11日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春意正浓,城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新生”的气息,而穿梭于市井街巷的城管人,如同跃动的暖色音符,以善举谱就春日乐章,用担当绘成温情画卷。
救人
“你还好吗?”
“赶紧拨打120。”
“大家散开,别聚集,让空气流通。”
3月24日,在乌海湖南侧清水湾路旁,一行人突然倒地。海勃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滨河特勤三中队执法人员正在附近巡逻,眼看有人倒地,立即上前查看情况。
倒地行人情况并不乐观,他面部着地,意识模糊、无法言语,眼睛、口鼻出血,情况较为严重。“他口鼻一直在流血,我们当时也非常紧张,不敢翻动他。”滨河特勤三中队小组长郭旭说。他和其他执法人员拨打110、120电话,同时和上级报备。在等待医护人员到来时,执法人员不断为伤者擦拭,确保他呼吸通畅,维持现场秩序避免人群聚集导致危险发生。
不到十分钟,医务人员、公安民警到达现场,滨河特勤三中队的执法人员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帮助医务人员将伤者送至医院。经过救治,伤者开始逐渐恢复意识,能够回答简单的问题。执法人员要来了家属电话,联系上了家属。“我们跟伤者沟通时,发现他意识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怎么去的乌海湖。他的妻儿均在外地,随便把他交到一个人手上我们不放心。”郭旭说。
执法人员一直在医院守护伤者,直到他的侄儿到达现场,执法人员确认其身份信息后才离开。这时伤者的情况已经明显好转。
回家
类似这样的事,海勃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执法人员时常能够遇到。
同样是在乌海湖,4月6日,海勃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滨河交警特勤二中队的执法人员将一位找不到家的群众送回了家。
当天,执法人员如往常一样在乌海湖周边开展值守工作,巡查过程中,一男子行为举止异常,神色慌张且在原地徘徊不定。于是执法人员立即上前询问情况。在与该男子交流时,执法人员发现其言语表述含糊不清、逻辑混乱。经过耐心的沟通与引导,执法人员终于了解到他与家人走散了,可对于家庭住址等关键信息,却无法清晰表述。
面对这一情况,执法人员迅速将这名男子带回了休息室,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为他提供热水和食物,一边尝试联系其家属。“我们试着询问他家人的电话,他第一个给我们的是空号。后来,在我们反复沟通后,他给出了第二个电话,才与他的家人联系上。”滨河交警特勤二中队副中队长郭永龙说。
问清这名男子的家庭住址后,执法人员将其安全送回家,交到他的家人手中。
据了解,这名男子由于生病原因经常会走到乌海湖附近找不到家。为了避免他走丢,郭永龙主动与其家人沟通,提醒他们让这名男子随身携带写有家庭住址、紧急联系电话的纸条、卡片等,方便走失时能联系到家属。
服务
除了救人、帮助群众回家,近期,海勃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执法人员还帮助走散儿童寻找家长、帮助腿脚不便的游客推轮椅等,他们把“热情服务”践行在工作的全过程。
“我经常提醒自己和队员们要有主人翁意识,发现遇到困难的群众,无论是否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都要主动上前提供帮助。毕竟群众看到这一身制服也能心安不少。”滨河特勤三中队队长石勇说。
这些暖心故事是执法人员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有力见证。海勃湾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将持续秉持这一理念,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守护群众安全。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