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研
2025年04月11日
■短 评
◇ 张楚研
捐献人体器官,被誉为“献上生命的礼物”。在我市这名捐献者的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家人忍痛决定、无偿捐献器官的大爱,让3名病患重获新生。这份“生命的礼物”,传递着爱的温度。
其实,捐献器官早已不是新闻。相关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国累计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超过705万,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8万余例、遗体捐献6.3万余例、角膜捐献11万余片,挽救了17万余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为10万余人带来光明。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人口,在生命逝去后,将自己的器官遗留在这个世界上,为他人的生命创造了机会。但是,这些数字相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却又显得那么“小众”。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30万名患者需要通过人体器官移植来拯救生命,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为1万例左右。
传统观念带来的困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自古以来,中国人生老病死讲究的是把死者埋在家乡的土里,死者才能得到安息,身体完整入土是一种尊重故人的表现,而捐赠器官可能会破坏身体完整性,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不孝不义之举。遗体捐献,则是要从逝者遗体上摘取器官用以救治他人,这与传统观念相背离。然而站在客观的角度,人总有一死,或自然分解或化为灰烬。与其守着他们的身体不让动,我们为何不能换一种思考方式?当一个生命衰竭之时,如果能将器官捐献,便能使他人有机会重获新生,而这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人体器官捐献另一问题则是器官捐献移植体系亟待完善。一段时间以来,多起器官捐献、移植事件受到公众关注,引发人们对器官捐献是否存猫腻、分配是否有后门等存在担忧,影响着公众的捐献心理和意愿。消除公众疑虑,还要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器官捐献移植体系,通过理顺关系、明晰法律、加速传播等解决行业难题,注重从源头提升民众知晓度“扩量”,终端优化器官分配“提质”。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出台了有关的政策。2024年5月1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施行,不仅明确国家鼓励遗体器官捐献,红十字会要加强人体器官捐献组织网络、协调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而且,明确医疗机构从事遗体器官获取应当具备的条件中,包括有专门负责遗体器官获取的部门以及从事遗体器官获取相应的管理人员、执业医师和其他医务人员;获取遗体器官,应当经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等。我们现在到医院开展工作,有了明确的联络人,沟通配合都更加顺畅了。《条例》的施行提升了公众对器官捐献的信任度和参与度,为协调员的工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器官捐献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向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们,用大爱书写了生命的华章;是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与美好。愿这份大爱如灯塔般照亮人间,愿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份伟大的事业中来,共同守护生命的尊严与希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