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湖畔遐思

2025年04月11日

安泰

清明是中华民族一个游春、踏青和祭奠先人的传统节日。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层意思是依据千百年来的科学总结,描述了清明时节的天象气候,一层意思是通过写景抒情,道出了怀念故人、慎终追远的心境。

今年的清明,乌海湖畔没有下雨。虽然没下雨,但难得老天眷顾,天气却是出奇得好,前几日还在肆虐的沙尘不见了,乌海湖露出了美丽的笑容,甘徳尔山峰也尽显真容。山上山下,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湖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红嘴鸥翩翩起舞,堤坝上的杨柳吐着嫩绿,滨河大道上红桃花、白杏花也都纷纷绽放着妩媚的笑脸。在这样一个游春踏青的好日子,熙熙攘攘的游客纷至沓来,与飞舞的红嘴鸥亲密互动,相互倾诉着欢快喜悦的心情,赏花、观景,放松心情,乐在其中。

当然,这只是游春、踏青、观鸟、赏花的一幅“清明上湖图”。另外一幅图景,就是“清明上山图”了。我7点多起床,备好祭品,驾车赶赴甘徳尔陵园,一路上车水马龙,首尾相接,拥挤堵塞,心情虽然焦急,但沿途乌海湖畔游春、踏青、观鸟、赏花的盛景,倒是让自己大开眼界,留下了深刻而难得的印象,稍稍平复了追思哀伤的悲怆心情。到了陵园,找到母亲的墓碑,洒水净扫、敬上贡品、点燃香烛、敬酒磕头、祈福祈愿。祭奠事毕,下得山来,已是中午时分,返程自然还是车辆川流不息,速度迟缓,在乌海湖畔的大道上又当了一回游春、踏青、观鸟、赏花的游客。

“清明上湖图”和“清明上山图”的对比,让我一路上又生出许多感悟,想起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那是清朝《汤子遗书》里的一句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致意思是说:人不同于草木,是有感情的,容易为情感所打动,不像草木那样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是啊,草木是不会祭奠它们先祖的,哪一种草木有自己的陵园?哪一种草木祭奠过自己的先祖?而那些盛极而衰的桃花和杏花,也一样“花自飘零水自流”,最终也不知归葬何处,今年盛开的花朵祭奠过去年飘落的花朵吗?当然没有,人世间,知道花葬何处的可能只有林黛玉了,林妹妹曾经安葬过鲜花,也曾悲痛欲绝地作过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道尽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和悲欢离合。而乌海湖畔飞舞的红嘴鸥,虽然也是有生命的,但缺乏人类丰富的情感。它们故去的父母,乃至父母的父母,现在究竟安葬在何处?它们知道吗?给立过碑吗?给扫过墓吗?给上过香吗?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类确实是比草木和红嘴鸥更有记忆、更有感情、更懂感恩的生命。

但是,我转念又想,对草木花鸟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似乎过于无情和苛刻。我们也许不能只用人类思维简单地评述它们的生命、感情和价值,应该放在人类与草木花鸟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架构的宏大世界里,来观察、审视、思考与评价。您看,繁茂的草木,盛开的花朵,春去秋来的红嘴鸥,在清明时节,给游春、踏青带来了这么多的欢乐和喜悦,谁能说它们是没有情感和灵性的呢?草木的一岁一枯荣,花朵的一季一绽放,不就是一种自然表达的形式,是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追思和礼赞吗?北方的北方,应该是红嘴鸥的故乡,是先祖们生活过的地方;南方的南方,应该是红嘴鸥的归宿,春来秋去,南来北往,也许就是它们对生命的一种记忆,也是慎终追远的一种方式。

这样想来,确实不能轻易地去说草木以及花鸟是没有情感的,反倒觉得,它们确实和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感情的。每年清明时节,红嘴鸥能够在乌海湖畔栖落休息,乌海湖畔草木繁茂,长河两岸鲜花盛开,都是大自然对我们这些懂得祭奠先人、慎终追远的人类的一种恩赏和抚慰!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去爱护草木以及鸟儿,让甘徳尔山更青,让乌海湖水更清,让桃花杏花更加芬芳,让一草一木更加繁盛,让红嘴鸥红唇更加鲜红,舞姿更加翩跹!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