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维娜
2025年04月14日
本报记者 段维娜
近年来,海南区拉僧庙镇以“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为工作导向,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将“枫桥经验”深度融入民生工作实践,创新打造“板凳公益集市”活动品牌,“量身定制”惠民服务内容,将政策咨询、便民服务、健康义诊等20余项惠民举措送到田间地头,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实用性与便捷性,让基层治理既有制度“力度”,更显民生“温度”。
为让惠民服务真正满足群众所需,拉僧庙镇借鉴“枫桥经验”中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工作方法,组织镇村干部、网格员深入曙光村、赛汗乌素村,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板凳会、设立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详细了解居民在医疗健康、文化教育、就业创业、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建立民生需求台账,进行分类梳理和分析研究,为“板凳公益集市”服务内容的确定提供精准依据。
根据需求调研结果,拉僧庙镇积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资源,“量身定制”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惠民服务项目,建立“五色民情档案”,通过调研将群众需求细分为养老助残(红色)、就业帮扶(蓝色)、法律援助(黄色)、医疗健康(绿色)、文化教育(紫色)五类。在医疗健康方面,邀请村卫生室医护人员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健康咨询、疾病诊疗等服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在文化教育领域,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文艺演出、书法培训、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就业创业需求,联合区就业局举办创业培训班,提供就业信息和创业指导,帮助居民实现就业增收;在养老助残方面,引入各类商家和志愿者,为居民提供理发、维修、家政服务等,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开展集中免费健康体检600余人次,为妇女提供免费宫颈癌筛查271人次;开展“田间课堂”农技培训20余场,助力8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针灸推拿、爱心义剪、政策宣传……近日,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村民委员会门前热闹非凡,大批居民赶来参与一场特殊的“大集”。
活动现场,各类公益服务摊位有序排列,人潮涌动。在义诊区域,来自海南区人民医院的志愿者们热情满满。针灸拔罐摊位前,专业医师耐心地为居民讲解着针灸拔罐的功效与注意事项,手法娴熟地为有需求的居民进行治疗,帮助他们缓解身体的酸痛与不适;骨科医生仔细地为居民检查骨骼健康状况,针对常见的骨科问题,如腰腿痛、关节炎等给出专业的康复建议和治疗方案;内科医生则认真询问居民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测量血压、血糖,解答各类内科疾病的疑问,提供贴心的健康指导。“这个集市活动真是太好了,满足了我们老年人的需求,我不仅了解了很多政策知识,还享受了免费的健康检查和便民服务,真的很贴心,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居民张翠兰说。
“‘板凳公益集市’打破了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创新采用流动集市的形式,将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定期在村文化广场、居民聚居点等场所设立服务摊位,居民可以像逛集市一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服务项目。这种形式不仅方便了居民,也增加了服务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等,提前发布‘板凳公益集市’的活动预告和服务内容,居民可以提前了解信息,合理安排时间,参与活动。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还提供上门服务,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便捷的惠民服务。”拉僧庙镇副镇长张静说。
如今的拉僧庙镇,“小板凳”搭起了干群“连心桥”,“小集市”托起了民生“大幸福”。从农技培训现场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到义诊摊位前老人舒展的笑颜;从法律援助成功调解的掌声,到微信订单不断刷新的提示音,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温暖场景,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农区大地生动实践的最好注脚。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