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进小区”绘就民生暖色 基层善治书写幸福答卷

折晓辉

2025年04月16日

晨光微露,海勃湾区满世水云轩小区的文化长廊内已是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社区居民张芳早早占好前排位置,等着聆听今日的民族团结故事。宣讲台上,社区工作人员手持绘本,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与新时代民族政策娓娓道来。与此同时,在小区广场处的蔬菜套圈摊位前也已排起长队,居民们用刚学到的民族团结知识兑换彩圈,将翠绿的西蓝花、鲜红的番茄等新鲜果蔬收入囊中。这是海勃湾区滨河街道湖东社区“五进小区”行动中的寻常一幕。

理论宣讲“活起来”

在9号楼公示栏前,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更新本周的“政策速递”:“文艺培训课堂报名”“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等8项内容一目了然。自“党的政策进小区”开展以来,社区创新“故事课堂+实践体验”模式:在文化长廊开设民族团结故事会32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剪纸、马头琴等非遗体验;在小区广场设置“政策加油站”,通过套圈、答题闯关等游戏,让辖区居民在趣味互动中掌握更多的惠民政策。

“现在社区工作人员来我们小区的次数是越来越多了,把新的政策还有好的活动都带到了家门口,我们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各种服务,生活真的是越来越方便了。”张芳拎着刚刚套中的果蔬高兴地对记者说。“你看我现在不光知识、政策学到了,中午的烩菜食材也有着落了。”

志愿红温暖“银发群体”

几天前的一个上午,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海涛敲开了辖区独居老人陈桂兰的房门。陈桂兰接过米面油,有些兴奋地说:“小张你上次教的视频通话,今天我给在深圳的孙子打过去了!”这支由23名大学生、12名企业职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定期为辖区独居老人们开展“五个一”服务:一次家政清洁、一回健康监测、一趟物资配送、一堂智能培训、一场暖心陪伴。

在志愿服务队的台账上,辖区37户特殊群体的需求被细化成多项具体服务:三单元刘继连需要定期理发,五单元赵素萍家的灯泡要每月检查,还有12户老人需要代购慢性病药物……“我们给每户建立了‘服务心电图’,动态跟踪需求变化。”队员张海涛指着台账上的服务数据说。

从“小众爱好”到“邻里纽带”

文化的滋养是社区和谐的重要基石。社区将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摆在了突出位置,以各类文化活动作为连接居民的纽带,把睦邻友好的理念根植其中。每逢周五下午3点,社区二楼的活动室内总是热闹非凡。从强身健体的八段锦培训到陶冶情操的非洲鼓教学,每一项活动都吸引着大批居民积极参与。大家因相同的爱好而相聚一堂,邻里情感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升温。

“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体验到非洲鼓这种小众的乐器,课程出来后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和大家一起打鼓我的心情也变好了,现场氛围欢乐又团结,我们学得特别开心。”居民薛欣平一边击鼓一边说。作为“睦邻文化进小区”的品牌项目,这里已开设八段锦、非遗剪纸、书法沙龙等6类课程,累计开课20余场。

“自实施‘五进小区’行动以来,湖东社区党委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各类‘五进’活动150余次,惠及辖区居民千余人。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不断完善‘五进小区’行动,努力让辖区群众的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湖东社区党委书记张丽丽说。

一项项工作不仅走进了居民的小区,更走进了居民的心里。社区治理也实现三个转变:服务对象从“普惠覆盖”转向“精准滴灌”,工作方式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发现”,群众角色从“受益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

具象的温暖折射出“五进小区”行动最本真的价值——把宏大的治理命题转化为楼道里的一声问候、活动室的一段旋律、服务簿上的一个对勾。当居民们敲响欢快的鼓点时,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社区和谐的节拍,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铿锵足音。(折晓辉)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