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城 翰墨飘香

——“北疆文化润家园”系列报道之八

张楚研

2025年04月17日

市民在公益课堂练习书法。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在我市的大街小巷,从书法广场到街头路灯,从青山翰墨园到各个社区、学校,随处可见墨韵飘香,书法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风景,成为乌海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书法,乌海的城市形象由“傻大粗黑”的煤城印象转变成“墨韵飘香”的书法之城。毫不夸张地说,书法元素已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一座创新开放、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之城正款款而来。

夯实人才基础

近日,我市书法名家、书法新秀齐聚市融媒体中心“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文化会客厅”栏目,畅聊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未来。

针对我市书法人才建设,中国书法城联谊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宋永江说:“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书法理论、书法创作及书法城创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松松则聊起了我市中青年书法人才培养情况。他说:“2011年,政府出资40万元送乌海书法人才赴清华美院书法高级研修班深造。2013年,市青年书法家协会成立,成为我市书法领域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书法理论水平高、书法基础扎实雄厚,形成了书体多样、风格各异的书法艺术特色。”

书法家的感受体现了我市对书法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他们的建议也成为未来书法人才培养的方向。

目前,我市拥有中国书协会员46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90人、市书协会员2000余人,全市书法爱好者达10万余人。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书法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坚持选送本地骨干书法家参加全国书法高端培训班。连续多年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到我市举办书法骨干培训班等,实施“翰墨集英”书法人才引育工程,建立了书法人才培训长效机制。

塑造城市魅力

近日,银川市的居民刘红霞一家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观看书法展览。“我们一家人都是书法爱好者,乌海的书法特别有名,我们慕名而来,感受浓厚的书法氛围。”刘红霞说。

在我市,书法文化已成为重要元素融入大街小巷。在城区主要出入口、街区路段、广场公园、绿地景区,随处可见书法文化元素的雕塑景观;海北大街、滨河大道等主要街路两侧的建筑物、路灯、牌匾、标识等都增添了笔、墨、纸、中国印的书法元素。我市兴建多处书法主题公共设施及景观,从街道牌匾、建筑装饰到城市标识、公园场馆,处处书韵流淌,从校园社区、工矿企业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处处翰墨飘香。

我市还不断搭建多层次、经常性、常态化的各类书法交流展示及学习平台,促进书法艺术交流,提升书法艺术创作水平。成功举办了多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及书法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书法节庆活动。5名乌海本土书法家精彩亮相央视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中国书法城·乌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以“北疆文化神州行”等活动为载体,书法对外交流活动深入推进,先后到广州等20多个地区进行了书法交流展示;2024年在澳门举办“东方红韵 西部风情”乌海女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促进澳门、乌海两地文化交流。

融入百姓生活

4月11日,书法爱好者齐聚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书法公益课堂,练习书法。

董伟是书法公益课堂的老师,他从事公益书法教学已有十几年的时间。“现在书法城建设如火如荼,想学书法的人也越来越多。我特别高兴,希望出一份力。”董伟说。

“退休前我就喜欢书法,退休后多方打听找到了董老师,后来就一直跟着他练字。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但提升了书写技巧,还了解了书法的历史文化,提升了个人修养。”书法爱好者张萌林说。

墨香梨园社区书法公益课堂是我市群众书法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书法五进”为书法普及常态化抓手,以“全民书法大赛”“全民临帖大赛”等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老、中、青、少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书法队伍。我市“书法五进”工作模式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被确定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市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学习书法的组织和场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未来,我市将坚持以打造“中国书法城·乌海”金质城市名片为引领,以深化书法人才提升垒基工程、书法交流展示金质工程、书法学术成果铸魂工程、书法产业引导培育工程、书法城市文化塑造工程“五大工程”为统领,拓展文化品牌和文化惠民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彰显乌海文化时代特点、区域特色,使书法艺术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内生动力,持续推动乌海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