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研
2025年04月18日
◇ 张楚研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电动自行车已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标配。清晨送孩子上学的母亲、午间穿梭于写字楼间的外卖骑手、傍晚下班回家的上班族——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和经济性赢得了数亿中国人的青睐。然而,在这看似便利的表象之下,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安全危机正在悄然蔓延。在此,我们呼吁:别让电动自行车由“帮手”变“杀手”。
4月7日,福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晋安区新店镇西庄小区12号楼“12·2”较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这起火灾事故造成3人死亡,过火面积约18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这是一起因电动自行车违规改装、违规停放导致的较大火灾事故。2024年7月,大学生小杜的合租室友将电动自行车电池提到房间充电引发火灾,导致小杜全身90%烧伤……这样的事故并非个案。
相关部门实验显示,电动自行车起火燃烧速度非常快,开始燃烧后,5秒内火苗就从电池表面蹿出,30秒内燃烧产生的有毒浓烟即可覆盖整个房间和楼道,90秒内温度达到200℃,3分钟后火势进入猛烈燃烧阶段,温度高达1000℃。这种快速的燃烧不仅会产生有毒的热烟气,还会顺着楼梯以每秒3至5米的速度向上蔓延,形成烟囱效应。
尽管每一起事故都带来血淋淋的教训,尽管知道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的严重危害性,依旧有很多人心存侥幸。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市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电瓶上楼充电等问题在一些小区仍然存在。在我市大量安装充电桩解决充电问题的情况下,我市不少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现象依旧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安全意识的淡薄,也是监管的缺失。
当然,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但并非无解。海勃湾区人民检察院此次公益诉讼作出了表率,敦促了相关行政单位重视这一问题。相关行政机关及时整改,并主动扩大整改范围,体现了我市解决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问题的决心。
近年来,国家也高度重视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导致的安全问题。
出台相应政策,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性。《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已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提升锂离子蓄电池的本质安全水平;工信部等五部门组织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9月1日实施,新标准进一步严格了电池关键部件的阻燃性能要求,并对不同类别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能分别作出规定。
开展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逐一厘清部门职责,完善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推动相关部门修订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家的重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24年,每百万辆电动自行车火灾数量由2023年的5.6起下降至3起,火灾起数同比下降42.2%,伤亡人数下降超90%。
未来的城市交通应当是多元、绿色且安全的。电动自行车作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解决方案,其发展不应因安全问题让大家胆战心惊,而应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完善走向更可持续的道路。在这场安全与便利的再平衡中,每个人的选择都至关重要——毕竟,安全的城市,离不开每位市民的安全意识与行动自觉。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