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免密支付”系好“安全带”

陈洋

2025年04月18日

3月2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用户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何为“免密支付”?“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

在移动支付盛行的当下,“免密支付”功能凭借极致便捷性,迅速俘获众多消费者的心。无论是线上轻松购物,还是线下便捷消费,轻点之间即可完成支付,极大节省了时间与精力。然而,“便捷”也可能变“便劫”。一旦手机丢失或被盗,不法分子可能借此盗刷资金。由于“免密支付”有支付限额,他们可能通过高频小额盗刷累积大额损失。而且,这些盗刷交易隐蔽性强,难以被及时发现。比如,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完成盗刷,或在机主熟睡时操作,等消费者察觉时,已有多笔扣款。

防范“免密支付”带来的风险,可以从消费者以及网络平台两方面着手。

消费者作为支付环节的终端参与者,是保障支付安全的第一道关卡。为了筑牢支付安全防线,消费者应增强安全意识。要充分认识其安全隐患,采取防范措施。一方面,设置手机锁屏密码、开启查找手机功能,增强手机安全性;定期检查支付记录,发现异常立即联系支付平台处理。另一方面,消费者可根据自身使用习惯和风险承受能力决定是否开启“免密支付”。常进行小额支付且注重资金安全的消费者,可关闭此功能;对支付便捷性需求高、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消费者,在充分了解风险后,可谨慎开启,并设置合理支付限额。

网络平台在支付安全保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平台需明确告知服务条款及扣费规则,因此,平台作为支付服务的提供者,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义不容辞。同时,建立智能化的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实时监控交易行为,一旦识别出异常交易,立即采取措施,阻断盗刷行为。只有平台切实履行安全保障责任,才能为消费者营造安全的支付环境。

只有消费者增强安全意识、网络平台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实现协同发力,才能为“免密支付”系上“安全带”,让消费者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资金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推动移动支付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陈洋)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