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赏石之城的文化魅力

——“北疆文化润家园”系列报道之九

段维娜

2025年04月22日

石友品鉴奇石。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一方石头弘扬一种精神,一方石头传承一种文化。

乌海,作为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座城市,奇山异石铸就了人们对石头的喜爱。5000年前先民留下的被誉为“天书”的“太阳神”岩画,开辟乌海赏石文化之先河,为“中国赏石城”乌海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渊源;被赞为“太阳石”的煤炭资源,也为乌海赏石文化提供了火热的发展源泉。

多年来,我市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进赏石事业繁荣发展,赏石文化发展迅速、成就突出,“中国赏石城”城市文化名片更加耀眼。

赏石之城的渊源与流传

我市地处黄河上游中段,西接贺兰山和乌兰布和沙漠,东依桌子山脉,黄河穿城而过,特殊的地形构造给我市的藏石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奇石资源。探秘悠悠远古历史,乌海境内一些世界级历史遗迹、珍宝大多与石头及石文化有关。

在乌达区有个形成于3亿年前、保存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这里先后发掘出大量保存完整且有研究价值的远古植物化石,那些硅化木、树化玉不仅保留了乌海大地沧海桑田的永久印记,也成为最能突出乌海特色石文化的代表。

在桌子山脉诸多山沟的悬崖峭壁和沟畔石灰岩磐石上,至今仍残存着无数古代岩画的遗迹。这些岩画出自5000年前的先民之手,承载这些岩画的石头,被赋予记载、考古的全新意义,也开启乌海赏石文化之先河,为乌海“中国赏石城”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渊源。

乌海本地奇石大致分为黄河卵石、古生物化石、戈壁风砺石、矿石等4大类,细分为木化石、动物化石、钟乳石、矿物晶体石、石英石、戈壁石、古河槽卵石等近20种,它们共同诉说着发生在乌海这片土地的故事与传说。

赏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赏石文化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高雅文化代表,自古就有“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之句。伴随着藏石赏石活动的广泛开展,我市奇石市场也应运而生,奇石产业异军突起,渐成气候。

从早期的原花鸟市场到奇石销售一条街,再到奇石假日市场,无不留下了砥砺奋进的足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奇石假日市场,历经10余年依然火爆,摊位从最初的三五家增至近百家,每个周末,奇石假日市场就成为石商与石友共同的“狂欢节”。

从2007年开始,我市举办各类赏石文化交流活动50余次,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爱石之人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20余年的发展,我市的奇石文化普及与奇石产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奇石市场日益兴盛,产业优势逐步凸显,我市已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奇石集散地,赏石一条街、遍布城区的石馆更是成为石友们的赏石家园,赏石文化已逐步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

文化之韵的欣赏和传承

奇石为表,文化为魂,我市的赏石之风盛行,文化在其中起到了很强的支撑性作用。

郝孝礼是我市藏石赏石活动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石友们编印了《乌海藏石》画册,尹君先生开卷语,张宝桥写了《爱石》《恨石》两首诗;2003年,张宝桥的赏石专著《玩石》上、中、下3册相继出版,标志着我市的赏石文化由收藏走向研究。2008年,发行量高达15万份的杂志《中华奇石》,每一期都开设乌海专版,介绍乌海的奇石收藏活动,足见对乌海赏石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同年,乌海市赏石协会成立。2009年,内蒙古首家赏石文化主题酒店在乌海市落成。2023年,乌海市观赏石宝玉石协会成立。

在乌海市赏石协会副会长宋学林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玻璃柜中整齐摆放着各类奇石,件件都是宋学林的心头宝。“最开始我是玩玉雕的,之后开始留意奇石,想淘点儿好看的石头摆在家里,没想到越了解越着迷,它们历经时光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宋学林说,如今工作室摆放的奇石都是他精挑细选的精品,闲暇时他会逐一把玩、观赏。

正是乌海众多藏家、爱好者对石文化的不懈追求,才大大推动了乌海的奇石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符号,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我市将赏石文化建设列入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加促进了赏石文化的发展。目前,许多家庭、办公室大都摆放有精美奇石。家存奇石、室摆美石、手有玩石成为一种时尚和追求;街头、广场、公园、办公场所也都摆放着造型各异的观赏石,园林景观石更是随处可见,赏石文化在我市焕发着独特魅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