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爽
2025年04月22日
孙小淇个人音乐会剧照。
舞台上的孙小淇尽情演唱。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拜访孙小淇,正值初春,旧树新芽,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林立高楼间的红色教学楼就是她工作、创作的场所。一见面,孙小淇就给了记者一个温暖的拥抱,及腰长发洋洋洒洒地垂在身后,随着轻快的步伐轻轻“舞”动,浅蓝色的牛仔外套搭配着一条阔腿裤,简单利落又清新脱俗。
孙小淇的音乐教室窗明几净,几扇大窗接纳了整个初春的美好。一台钢琴置于教室边角,她说:“这既是我儿时的玩伴,也是我现在的工作伙伴。”
孙小淇从3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便坚定了学音乐的信心,到6岁成为我市文艺舞台年纪最小的歌手,再到如今是年轻有为的乌海市第一中学音乐教师,20多年风风雨雨,20多年初心不变,让她收获了诸多掌声与荣誉。
被舞台吸引的年少岁月
1994年,孙小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自小就对音乐极为喜爱的她,无论在干什么,只要音乐声响起,就会凑上前去认认真真听完,遇到从未听过的旋律,只要听上几遍也能跟着哼唱个八九不离十。“我妈说,我还没出生时,只要有音乐声,就会在她肚子里闹腾,出生后,一听见音乐还会笑。所以,我对音乐的喜爱和敏感或许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孙小淇笑着说。
3岁时,因姣好的外表和出色的唱功被老师选中,代表所在的幼儿园去参加演出。“可爱的妆容、多彩的聚光灯、雷鸣般的掌声让我从那时起就喜欢上了在舞台上歌唱、表演的感觉。”她说,父母见状十分欣喜,便给她报了音乐特长班,同时学习电子琴和声乐。
幼儿园的学习是孙小淇踏上音乐之路的第一步,之后再无中断。“学习之初,我总是特别紧张,就好像唱歌、弹琴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事儿,生怕出一点差错,所以我每天一有时间就练声、练琴。”孙小淇告诉记者,唱歌、弹琴于她而言从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每当学习累了,她就会主动练会儿琴、唱首歌,因为音乐可以令她轻松愉悦。
进入初中后,孙小淇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刊登在一些音乐杂志上。“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可能是我人生中唯一一个高产期,虽然有些耽误学习,但不得不说,时刻沉浸在音乐世界里的日子真的很开心。”孙小淇说。
勤学苦练成就自我
2012年,孙小淇如愿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儿时的梦想越来越近。带着对音乐的执着,孙小淇不断探索前进,一连4年,她的专业课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回想起大学经历,孙小淇说有苦也有甜。“那会儿能接受高等的音乐教育在我看来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以至于我每天都精神饱满,浑身充满力量。练声比别人早起,背谱子比别人下辛苦,课堂笔记比别人记得全,但仍有学不会、学不通的时候。”孙小淇有些害羞地说,“好多时候我总是发不出来老师要求的音,但看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是既愧疚又着急,以至于上课上到嚎啕大哭是常有的事儿。”
大二那年,孙小淇为了更好地学习便开始兼职音乐教师。“那时候我的音乐学习到了瓶颈期,总也找不到老师每每强调的乐感,沮丧之下我想着‘换位思考’试试,如果自己成为一名老师是不是就能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述。”孙小淇说。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小淇打破瓶颈“冲出重围”,专业程度快速提升,不仅考取了音乐硕士,还分别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厅和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举办了个人音乐会。“第一场音乐会举办前两天,我得了重感冒,为了如期举办,两天内我试过了各种治病方法但仍旧没有丝毫起色,只能延期。好在最终举办时表现不错,获得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孙小淇说,“每次听到观众掌声响起的一瞬间,我都感觉自己好像被赋予了力量,那样的力量是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带给我的。”
2021年,孙小淇考入乌海市第一中学担任音乐教师,当爱好成为职业那必将是锦上添花的绽放。“其实我一直就想着总要干些与音乐相关的工作才不枉自己热爱多年,所以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当看到自己梦想成真时别提有多兴奋了。”孙小淇笑着说。
2024年,乌海市教育系统要组建一支合唱队伍参加比赛,紧缺指挥,孙小淇在同事的举荐下被选为乌海市教育系统合唱团常任指挥。比赛结束后,孙小淇出色的表现让她在乌海音乐界名声大噪。
“接到合唱通知时,我毫无头绪,我是团队里年纪最轻、任教时间最短的一位,每天就想着怎么能将大家聚在一起,好在大家都非常配合。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很多老师都吃不消,但是大家依旧毫无怨言全力以赴,让我们在一个月内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并获奖。”孙小淇有些哽咽。在孙小淇眼里,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它可以让人变得坚强,也可以让人团结在一起,不怕苦不怕累地一起向前走。
从儿时为兴趣而学,到如今成为专业且优秀的音乐教师,孙小淇的音乐成绩斐然。她曾获全球国际音乐家协会内蒙古赛区美声唱法青年组一等奖;2022年乌海市首届中小学美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音乐学科个人全能一等奖;编排的合唱作品《来沙漠看海》,荣获2023年全市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2024乌海市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小学美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高中组音乐一等奖;2024年全市合唱大赛一等奖及优秀指导教师;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文艺晚会一等奖及优秀指导教师……
每个人都怀揣梦想,可能够把梦想当作一生的事业来打拼的并不多。“人活着一定要有信仰,否则人生便是平淡无味的,音乐就是我的信仰,我一直相信,一定会有人因为我的歌声而得到快乐。这,就是我坚持多年的理由,而在有生之年,我也会将音乐与音乐教育之路走到白头。”孙小淇满眼坚定地说。
以爱教学传歌艺
“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孙小淇告诉记者,她自成为音乐教师后便开始深入探索音乐教学的方式与意义,她认为“爱”是师生间沟通的桥梁,是感化人心的必经之途,是灵魂与灵魂间有温度的对话。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孙老师在教我们音乐的过程中特别认真细致,常常创设生动真实、温暖有爱的音乐情境,带领我们感知并理解音乐艺术的文化意蕴与情感表达。在授课中,她结合我们实际的学习需求,构建了‘以情促音—以音传情—情音共鸣’三段式递进的音乐教学模式,让我们在乐声中可以更好地感悟音乐艺术的真、善、美,所以每次上她的课都让我们获益匪浅。”孙小淇的学生胡奥奇说。
在教学过程中,孙小淇时常通过讲述音乐教学内容背后的感人故事和文化内涵,让师生形成情感共鸣、思想共振。“每次上课,我在力求课程创新的同时会以文化内涵为主,每次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我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孙小淇说。教学中,她还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鲜活的动作示范、丰富的音乐渲染等手段,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
“从事音乐教育的这几年来,不应该说我教会孩子们多少东西,而应该说孩子们带给我多少东西。”孙小淇说,“我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会告诉孩子们,他们是最棒的,可以放手去创造,如果需要,我就在他们身边。”凭借这样的教学理念,孙小淇带的第一个乌海市第一中学音乐艺考生就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音乐联考第一名的好成绩。
“孙老师特别负责任,我家孩子打小就喜欢唱歌,自从跟着孙老师学习后进步十分明显,直到现在她要有什么重要演出还会去找孙老师指导,孙老师不求回报倾囊相授。”学生家长付可依说。
“万物守恒,生生不息,生命中没有极致的完美,只有不懈打造的行程。教学更是如此,我会尽我全部力量做好这件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成为音乐家和好老师。”孙小淇说。
人物小传
孙小淇,现为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腾讯和网易音乐人,乌海市教育系统合唱团常任指挥,乌海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理论宣讲员,乌海市第一中学教师。
曾获全球国际音乐家协会内蒙古赛区美声唱法青年组一等奖。
2022年,获得乌海市首届中小学美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音乐学科个人全能一等奖。
2023年,编排的合唱作品《来沙漠看海》,荣获全市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同年,获得乌海市教育系统“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主题教育宣讲比赛一等奖。
2024年,获得乌海市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小学美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高中组音乐一等奖;乌海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理论宣讲大赛一等奖。
个人音乐作品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主题歌曲《我的大内蒙古》,乌海市国标舞全国邀请赛开幕歌曲《与惠共舞》,广东卫视乐拍乐高栏目歌曲《旧电影》,个人单曲《不得》《草原情长》《魅力海勃湾》《百姓的政务勤务兵》《网格员之歌》《金色暖阳》,原创合唱作品《来沙漠看海》。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