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医生”出诊记

贺雅君

2025年04月23日

■记者走基层

□贺雅君

4月18日,来自包头的农业专家尚春明来到乌海市新义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准备给种植户周彬家的番茄“看病”。

“尚教授,您可来了!快看看我这几个大棚的番茄。”早已在地头等候的周彬快速打开大棚门,指着面前的一块番茄地。

人生病了,到医院找医生看病拿药。地里的庄稼生病了,可怎么办?

如今,在我市有了“庄稼医生”把脉看病。

周彬和尚春明是“老相识”了。前段时间,他发现原本长势喜人的番茄变了形,有些甚至变成了畸形果。周彬通过电话请教尚春明之后,为番茄喷洒了调整生长的营养液,但还是未见好转。

“我已经喷洒了营养液,为啥还是没效果呢?”周彬询问。

尚春明蹲在地里,摘了一个未成形的果子,仔细观察果子的生长情况,随后他又抓起了一把土。

“老周,你别急。这几盘番茄现在出现僵果化,是因为缺了水和肥。”尚春明示意周彬看了几株番茄的叶片,“你看,虽然根系健壮,但是这几盘的叶子明显变小了,说明没有其他的病虫害。不过看土壤的状况,是喷洒的营养液还不够。”

尚春明开出“药方”:尽快追肥,保持土质。

“追加水肥之后,剩下的几盘番茄就会快速生长,还能保住一定的产量。”听了尚春明的话,周彬终于放下心来。

尚春明顺势向周彬讲解了春天大棚番茄的养护知识:“春天大棚内的温度升高,要注意及时控制温度,小心寒潮和急速升温。水肥一定要充足,两亩的大棚至少要30立方米的有机肥。”

同行的市科技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明告诉记者,我市长期组织庄稼医生和农技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和农田管理培训,把农技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老百姓家门口。去年,我市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农户1100余人次,推广气肥、精量灌溉等5项技术,引进耐旱葡萄、番茄等新品种13个,并创新性地实施展会经济模式,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联合高校院所申报科研项目13项,发布地方标准8项,获授权专利3项。同时,通过机制建设突破,首次实施绩效管理,通过30万元后补助资金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绩效—资源—服务”的良性循环。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