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岭街道党工委:

“雪中送炭·循爱桥”点亮就业新希望

毕晓敏

2025年04月23日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精心雕琢“雪中送炭·循爱桥”特色就业品牌,靶向施策、多举并施,推动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拓宽家门口就业渠道,为困难群体点亮就业新希望。

挖掘岗位资源

拓宽“就业版图”

为提升街道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凤凰岭街道结合辖区实际,打造了“雪中送炭·循爱桥”特色品牌,成立社区党委牵头下的“巧娘织梦”公司,与内蒙古第八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及辖区非公企业内蒙古锦达煤焦有限责任公司、创客空间等2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结对互助订单”计划,筹集资金20余万元,还与中国工商银行、乌海银行等15家企事业单位达成“意向订单”,助力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4月10日,街道开展“雪中送炭·循爱桥——家门口就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自4月中旬开始,街道将连续四个月开展每周一期手工艺品制作培训,惠及1000余人次。社区发挥中介作用,签约单位将集中收购培训中的手工艺成品,在群众与企业之间搭建产销桥梁,在拓宽“资源朋友圈”的同时增强“社区资金池”,形成就业合力;同时,由网格员、热心人组成“就业小分队”,利用周六日业余时间到公园、广场、乌海湖等人群密集地帮助售卖,助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拓宽信息渠道

搭建“就业桥梁”

为解决信息不匹配导致的“用工难”及“就业难”问题,街道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微网格”四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在就业服务中的“前沿阵地”作用,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对接就业部门定期召开家门口就业招聘会3场,多渠道鼓励引导居民就业;设立家门口就业驿站,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发展壮大手工坊、养老托育、理疗助康等行业,提供“小修小补”、惠民餐厅等30余个岗位,依托社区领办物业提供保安保洁、门卫等23个岗位,助力居民实现家门口自由就业。

激活创新就业

筑牢“就业保障”

街道以精准施策为抓手,全面落实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打通“送岗到人”与“送人到岗”的双向循环。网格员志愿者常态化深入居民家中,对下岗失业、全职宝妈、就业困难等988人进行全方位摸排,及时掌握群众个人信息和就业意向,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街道还将打造“乐业天地街”,开设实体售卖店,充分利用城市“金边银角”,为辖区失业困难人员量身定做“凤凰益杯”冷热饮、“凤凰手办”手工艺、“凤凰美味”小吃店,助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