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陪我写稿到天亮

杨星灿

2025年04月24日

■市井故事

杨星灿

夜幕低垂,繁星满天。忙碌完一年中最后一天的人们,连同这座小城一起,进入甜蜜的梦乡。市领导机关办公大楼和机关大院里漆黑一片,万籁俱寂,只有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还亮着灯光。

1967年12月31日下午5时许,办公室的一位秘书到我的办公室告诉我:“胡主任让我通知你,今天晚上8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1968年元旦社论,市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在三楼会议室集体收听广播,座谈讨论,请你按时参加。”

胡主任名叫胡和鲁,是一位蒙古族干部,时任海勃湾市革委会副主任。1964年,他担任海勃湾化工厂厂长时,带领全厂职工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只用国家投资四分之一的钱,就完成了厂房改建和设备改造任务。工程竣工后,生产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产品质量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品和优等品标准,并且做到了减人又增产。对此,《内蒙古日报》于1965年6月12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少花钱多办了事办好了事》为题作了报道,并配发了评论《花钱的艺术》。《内蒙古日报》的报道和评论极大地鼓舞了化工厂广大职工的干劲,使生产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胡和鲁对我说:“报纸和电台是党的喉舌,是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充分发挥喉舌和舆论的作用,就能推动各项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后来,胡和鲁调到海勃湾市工作,每次到基层单位调查研究、检查工作,总是告诉秘书:“把报道组的小杨(那时我刚30岁)叫上。”市里开会,他也总是让秘书提前通知我参加。

海勃湾市领导机关办公大楼三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收听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那铿锵有力、优雅动听的嗓音,深深吸引和打动着每个人的心。收听完广播后,会议室里一下子气氛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畅谈国内外的大好形势,有的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的心得和体会,有的细说在新的一年里的规划和打算。我也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着每个人的发言要点。到新年的元旦钟声敲响之后,座谈会方告结束。这时,我起身正准备走,胡和鲁突然叫住我说:“小扬,走,到我的办公室去。”同时,他还把政治部负责人张鹏叫上,3人一同去了二楼胡和鲁的办公室。随后,他让通讯员到机关食堂拿来一瓶白酒和几碟小菜,他和张鹏相对而坐,边饮边聊起来。看这架势,二位领导是要陪我熬夜了。

张鹏是一位“老宣传”了,曾任海勃湾市委宣传部部长多年。1967年年初,市里要办一张小报,张鹏亲自找到我家,动员我参加小报的编辑工作。上高中时我就曾立下誓言,将来要从事新闻工作,当一名报纸的记者或编辑。我参加高考时填报的第一志愿,便是南方某著名大学的新闻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的志愿没有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我便欣然同意了。实事求是地讲,我走上新闻写作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从办小报开始的,是与张鹏那次的举荐分不开的。

我坐在另一张办公桌旁,铺开稿纸,开始构思、写稿。胡还不时叫我过去抿上两口小酒。那时,我刚到报道组一个多月,不会写新闻,对“新闻5要素”即“5个W”闻所未闻,一窍不通。本来是一篇动态新闻,有二三百字足矣,半个小时就可以写完,但我却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又经过反复修改抄写,几乎熬了一个通宵。那时我才切身体会到“要笔杆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是万事开头难啊!当我把稿子抄写完最后一遍,交给二位领导审阅定稿之后,已是1968年1月1日清晨6点多钟,凭窗远望,东方的桌子山顶已开始微微发亮,从居民小区时而传来公鸡报晓的啼鸣声。

我躺在胡和鲁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迷糊了一阵,等到8点钟上班后,我拿着稿子急忙赶到邮电局发电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当天晚上,《内蒙古日报》在1月3日,都对《海勃湾市机关干部认真学习座谈元旦社论》这篇新闻及时作了报道。电台播了3分多钟,报纸只登了180多字。领导们听了广播、看了报纸很高兴,鼓励我继续努力,坚持写下去。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