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地理源流演变中领略山河之美

2025年04月24日

书名:《中国的河山》(上下) 作者:史念海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走遍神州大地,于一丘一壑间,总会与那些挺拔壮美的河山相遇。让我们跟随作者史念海的脚步,一同走进他的《中国的河山》,看看这位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与开拓者,在带着我们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厘清人文地理演变源流中,又是如何描摹和解读这些河山背后的深意的。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念海以春秋笔法,采用历史文献和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依照年代顺序,讲述了中国历史地理的迁演流变。除了涉及黄河、三门峡、函谷关、雁门关等水文地质的介绍,以及古代都城及地形的演变外,还与我们探讨了陆路建设、水上交通及与军事活动之间的关系。

首章部分,作者对中国历史地理的全貌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解读,史念海研究祖国的历史地理,不仅将其视为一门学问,更将其视为史学家所履行的天职。本着这种情怀,他十分注重学术研究与生产、生活的结合,总是力求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长久以来,有关黄河的治理,一直是历史地理学家的核心话题。对此,史念海一方面在文献考证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把实地考察引进到沿革地理的研究领域,对文献中的黄河与田野调查中的黄河,两相进行比对。通过系统研究,史念海创见性地提出,治理黄河须先治理好黄土高原。他进一步指出,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曾覆盖着丰富的植被,后因为无节制的开发,森林被毁,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大量泥沙堆积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影响了黄河安澜。因此,只要治理好了黄土高原上的绿色生态植被,就能从源头上,为整治黄河水患,减少泥沙淤积,净化黄河水质,找到根本出路。史念海的一场场高质量调研,也为我们系统解决黄河变迁引起的城乡兴废,以及黄河今后的治理走向等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思路。

中国的河山,不止有黄河、泰山这样的自然风光,还有众多意蕴着民族精神和气质的人文风景。诸如古代三门峡的漕运,隋唐时大运河和长江的繁忙交通,河西走廊与敦煌古城的兴盛,长安城的历史变迁等等。书中,史念海从历史地理学的观点出发,将这些颇具年代感的人文风景,用长焦镜头逐一拉近,以呈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从大江大河上的百舸争流,到经济大都会的傲视长空;从春秋至隋唐以降的道路交通,到斩关夺隘开展各类军事活动。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各个层面,深刻地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文风景的丰饶。史念海端着他的历史镜头,并没有简单地止于一时的“推、拉、摇、移”,而是针对一些似是而非的地理话题,在揭示其历史真相的进程中,及时地能给予新的解析。比如,他对唐代扬州兴起条件的分析,就先从扬州所处的地理位置谈起,再结合当时的交通和资源配给情况,得出扬州的崛起,是时代造就的结论。再如,过去许多学者都认为“新秦中”与“河南地”是同义语,所指地理范围相同。史念海在求证中,却发现二者所辖的地理位置并不完全相同,所谓二者是同义语之说,纯属以讹传讹。史念海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古老的沿革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沿革地理学作为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向纵深发展。

作为一位有情怀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始终以一双睿智的大眼,深情地注视着中国的河山,用他真挚、饱满的情感,以其简洁、跳荡的文字,表达着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书中,一处寻常的风景,一个平实的地名,经他一番用心用情地诠释之后,立马便有了诗意和神韵。如他描写古时的关中地区,形容它的雄、奇、绝、艳,接连用了雄险异常、绝岸壁立、苍翠绿叶等文艺范十足的词汇,宛如把读者带到一个云遮雾绕、山花烂漫的桃源胜景,让人流连不已。

中国的河山,数不胜数,史念海以其独到的诠释,呈现着大美河山的历史地理沿革和千年流变,并以其意蕴丰赡的布道,为我们读懂河山背后的故事,领略大美中国的万千气象,铺陈了一幅绮丽的画卷!

(转载自《西安日报》)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