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2025年04月28日
■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刘洋
“天气数据是如何监测出来的?”
“气象观测站啥模样?”
“气象观测设备都有啥?”
……
4月27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乌海机场内的乌海国家基本气象站,“探秘”这座气象站的工作过程以及各种天气监测的“黑科技”设备。
一块625平方米的“草坪”便是乌海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里地面观测业务设备所在地,19种地面观测设备直观地呈现在眼前,这些“方盒子”拥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绝技。可偌大的观测场内,一个人影也没有,与想象之中,工作人员身着工装在户外做人工观测的情景大相径庭。
面对记者的疑问,市气象综合保障中心副主任杨晓岭介绍,乌海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已实现“无人值守”,一般除了设备检修或发现数据有异样需要处理之外,这里不会有人。站内安装了摄像头,即便是“无人值守”,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现场设备的变化。
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这些观测设备,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介绍,仅从外观无法推测出其功能。
杨晓岭对这些“宝贝”如数家珍:“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能自动采集图像和视频数据,利用图像识别、数据融合等技术,实现天气现象和云等气象要素智能观测;光电式数字日照计可精确测量出有效日照时间,全面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日照强度连续观测,减少人工观测存在的误差;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现在也是全自动的,内部有气温、湿度等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数据……”
目前,该观测场内的各种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传输气温、降水量、能见度等各类气象数据,实现数据实时回传至数据中心,预报业务人员可以实时获取数据进行天气预测和分析,制作天气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产品等。观测数据除用于我市天气预报的制作、分析外,还会全部上传至中国气象局业务平台,供相关部门进行权威天气分析和数据采集。
走出乌海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记者看到周边环境相对空旷,没有大型建筑物。杨晓岭告诉记者,根据气象观测的要求,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选址是有标准的,如远离铁路、公路、高大建筑物等,才能让观测数据更精准。
“目前,全市共有21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其中包含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0个区域气象站,我们对外发布的天气实况信息就是通过这些气象站监测的。此外,我市还有2套便携气象站用于应急救灾等突发事件的天气监测,随着气象观测站网的不断优化,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显著提高。”杨晓岭说。
未雨绸缪,方能从容应对。借助不断发展的气象科技手段,我市气象预警覆盖率提升至99.8%,为市民生活保驾护航,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为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产、能源保供等领域提供了数据支撑,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