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阳
2025年04月28日
本报记者 张丽阳
近年来,乌达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创新构建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共同体,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9%,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明显上升,全区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党建引领,夯实治理根基。乌达区通过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党组织联动体系,吸纳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党建联席会议,组织在职党员常态化参与矛盾排查、民生服务,同步搭建智慧党建平台,形成“群众需求线上提、党员服务线下办”的全链条响应机制,推动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
——健全多元协同,激活源头治理。乌达区建立三级调解网络,在区级层面设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镇(街道)层面培育特色调解品牌,村(社区)层面发动乡贤等社会力量,形成“专业调解+群众自治”的协同格局。依托矛盾纠纷热力图动态监测风险,对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高频矛盾实施分级预警。创新“流动办公桌”等载体,通过“板凳会”“茶话会”等柔性方式化解矛盾,推动纠纷解决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创稳”。
——深化智慧赋能,优化防控体系。乌达区建设全域感知的智慧治理平台,整合智能安防、环境监测等数据资源,开发高空抛物识别、消防通道占用预警等模块,实现风险智能感知、事件快速处置。推行平安合伙人机制,发动商户、物业、志愿者组建联防队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建立动态管控机制,对治安复杂区域实行分级管理,联动公安、消防、市监等部门开展靶向整治,形成“科技支撑+群防群治”的立体防控网络。
——激发群众自治,培育治理共同体。乌达区创新工作方法,在社区公共空间打造“议事厅”,通过“提事—议事—决事—督事—评事”五步流程推动民生实事落地。建立积分制度,将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行为纳入积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良性循环。培育“老奶奶帮帮团”“邻里理事长”等自治组织,发展舞蹈调解队、书画普法社等文化治理载体,以群众智慧破解治理难题。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