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
2025年04月28日
读者在体验沉浸式VR蛋壳椅。
市民刘艳在万达影城朗读亭内朗读。
张文杰 文/图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如今,随着科技进步,一些新型阅读设备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多元和有趣,吸引了更多人进行阅读。近期,记者走访了部分阅读场所,实地探寻乌海读者如何玩转阅读高科技。
“瀑布流”解锁云端书库
“以前想看书,要么来图书馆,要么就得借书,现在想看什么书,用手机在这个机器上扫码,就能将书籍下载到手机里,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非常方便。”4月23日,在海勃湾区图书馆正在利用“瀑布流”借阅机下载电子书的市民吴慧荣说。
“在传统阅读模式中,时间与空间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读者与书籍的距离。而像‘瀑布流’这样的电子借阅机的出现,就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读者能够将喜欢的书下载到手机中,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海勃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胡晨介绍说,“‘瀑布流’借阅机的使用非常便捷,读者只需轻触屏幕,就能像翻阅实体书架那样浏览图书封面、简介等,通过扫码就能将心仪书籍下载至手机、平板等随身电子设备中。”
除了便捷的下载功能,“瀑布流”借阅机还能以瀑布式流动的视觉呈现方式,将海量图书资源直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吴慧荣还说道:“这个机器好就好在不用我去翻找想要看的书,所有书目都是不断流动的,看到喜欢的书,碰一下就能看到介绍,想看就下载,不想看就让它继续流动。”
此外,胡晨还介绍说道:“像这样一台‘瀑布流’借阅机,藏书可达几十万册,每次流动书籍也有好几千册,还会定期更新,市民的体验感也非常不错,很受欢迎。”在智能推荐书目的同时,让阅读更加便捷,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阅读服务,让知识真正成为市民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日常用品”。
会讲故事的“魔法”蛋壳
在海勃湾区图书馆自习室旁,一台形似蛋壳的椅子,让人感到好奇。前来自习室学习的市民刘宇婷说:“学累的时候,我就会坐在蛋壳椅里休息一会儿,它的包裹感会令人特别放松,而且还可以阅读、浏览网页、体验有声读物。”
当科技与阅读深度融合时,沉浸式VR蛋壳椅等新型阅读设备也为读者打开了多元的体验大门。沉浸式VR蛋壳椅的设计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感,而且内置环绕立体声系统、高清触控屏与环境光调节等装置,让阅读体验更加真实。海勃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许琴说:“沉浸式VR蛋壳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让人在非常松弛的状态中进行安静阅读、立体沉浸式阅读,这样多感官的阅读,有利于读者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读者入座后,在屏幕上选择好要阅读的书籍,便能开启一场沉浸式阅读之旅。刘宇婷还向记者说道:“尤其是在蛋壳椅中阅读小说的时候,那些配合小说情节、场景的音乐,不仅能让人投入到阅读中,而且还能感受到小说中的场景。像看沈从文的《边城》时,就能经常听到流水声、鸟鸣声等,这种感觉挺奇妙的。”
“正是因为这些特别真实的感官效果,沉浸式VR蛋壳椅也备受孩子们的喜爱,尤其一些儿童读物、科普读物,生动的阅读感能让孩子们沉浸其中。”许琴说。
在儿童阅读馆,陪孩子阅读的市民张曼说:“我们家孩子就爱在这个蛋壳椅里阅读,有时看纸质绘本也能看好长时间。”科技赋能让阅读变得更为亲切,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阅读,体验阅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扫码“搬书”很方便
4月26日,记者来到海勃湾区滨河街道镇北社区。在阅览室中,几名学生利用周末从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下载他们喜欢阅读的电子书。海勃湾区第三小学学生张志伟说:“这个电子阅读机用起来很方便,每个周末我都会过来下载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存在平板里,空闲时就可以随时阅读。”
歌德电子书借阅机的投用,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把闲暇时间利用了起来,也方便了更多的人学习知识。镇北社区居民李长建说:“没事干的时候想看看书,又不知道去哪借书,去年我们社区有了这台机器,我想看的书这里都有。”
镇北社区工作人员张思宇说:“社区处于城乡接合部,书籍资源相对匮乏,即使有部分存书,也不是特别丰富。自从社区里有了歌德电子书借阅机,不仅解决了图书少的问题,还吸引了许多居民加入阅读。”
“这台歌德机里有成千上万册电子图书,涵盖了文学、历史、科技、艺术等类别,读者也不用注册账号,直接搜索或按类别查找,就能选择想阅读的图书,然后用微信扫码就能完成借阅。而且还可以查询全市图书馆的纸质馆藏分布、借阅状态,甚至能预约热门书籍,到指定图书馆取书。” 张思宇说。
这种线上线下资源的深度整合,让阅读资源体系真正“活起来”,满足了不同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有声”阅读新体验
4月24日,记者来到万达影城,看到有人正在阅读亭里声情并茂地朗读。“我是来看电影的,等待场次中就来这里朗诵了两首席慕容的诗歌。”从朗读亭里走出来的市民刘艳跟记者说道。
这些分布在学校、社区、商场和各大图书馆的朗读亭,配备专业的录音设备与海量朗读素材库,让阅读从“无声”走向“有声”。无论是经典诗词、散文佳作,还是原创作品,读者都能走进朗读亭,通过声音诠释文字,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从乌海市图书馆的朗读亭里传出清晰而激昂的朗诵声,市民范海雄完成《沁园春·雪》的朗读后走出亭子,笑着说:“以前觉得朗读是专业人士的事,现在随时能来这里过把瘾,还能分享给朋友听!”
正在阅遇书吧朗读亭里朗读的市民杨昊然告诉记者说:“我从小就喜欢朗读,感觉有声的文字更加有吸引力,只要有时间我就会跟同学一起来朗读亭,有时朗读一些设备里的作品,有时也朗读一些自己写的散文、诗歌,有自己录的,也有跟同学合作完成的,尤其一些朗读得好的作品,感觉挺有收藏意义的。”
让阅读变得有声有色,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阅读生态,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有效方式,也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朗读亭的设立无疑给市民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
此外,还有自动借阅书柜、墨水屏等智能阅读设备,在我市各大图书馆、社区等都有分布。从打破时空限制的“瀑布流”借阅机,到沉浸感十足的蛋壳椅;从资源丰富的歌德电子书借阅机,到充满人文情怀的朗读亭,通过科技赋能阅读载体,推动市民阅读。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阅读氛围营造,会让“阅见北疆 书香乌海”的品牌越擦越亮,也会成为充满温度与活力的城市文化符号。
记者手记:
4月的乌海,春风里弥漫着文字的墨香,城市里涌动着青春的活力。阅读,已经成为这座城市“触手可及”的幸福。
通过几天的走访,我看到新型阅读设备是如何拥抱每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也看到了科技是如何让墨香突破纸张的边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海勃湾区图书馆,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台“流动的书架”——“瀑布流”电子借阅机。成千上万本图书,像瀑布一样不停地流动,当触及屏幕时,仿佛让人看到传统图书馆里找书的自己。
科技赋予阅读的,首先是“触手可及”的便利:不用办卡,无须等待,扫码即走的借阅方式,让等公交的碎片时间都能变成阅读时刻。如果说“瀑布流”电子借阅机打破了空间限制,那么沉浸式VR蛋壳椅则重构了阅读的感官体验。一边听着潺潺的流水,一边感受《边城》里的画面,仿佛文字跳跃在眼前一样。原本对纸质书籍兴趣不大的我们,也能对阅读着迷,或许这就是科技赋能的魔法阅读。
在镇北社区,歌德电子书借阅机更像是一位贴心的“知识管家”。城乡接合部的居民李长建说,过去想找本农业技术书得跑好几公里,如今在社区就能下载最新的种植技术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张思宇说,自从有了这台机器,阅览室的人流量翻了一倍,许多年轻人甚至带老人来学习扫码借阅。
最能让人触及城市“温度”的,是分散在学校、书吧、商场、社区的朗读亭。在阅遇书吧,杨昊然和他的同学把朗读亭当成了“创作室”,他们录制的原创诗歌就是青春的印记。这些小小的亭子,像城市里的“声音邮桶”,让文字通过声波传递温度,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变的是人们对阅读的执着;而科技的意义,正是让这份执着有了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科技与书香的融合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