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2025年04月29日
■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王超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乌达区胡杨社区的田野上,播种施肥一体机的轰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土地。农机手熟练地操作着方向盘,身后的土地翻起整齐的“波浪”,金黄的玉米种子与肥料一同埋入肥沃的土壤。
“过去这里都是一块块的‘巴掌地’,现在变成了连片的百亩良田。你看种子、肥料同时下地,效率比人工播种快了一倍。”胡杨社区副主任杨少军指着眼前的农田告诉记者,这片去年才改造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社区农业生产的“聚宝盆”。
“巴掌地”变“聚宝盆”?看到记者的疑惑,杨少军介绍起了胡杨社区的情况:“曾经的胡杨社区,田地细碎零散,像一块块拼图散落在各处。社区里最小的‘皮带田’仅能容下一辆车通过,浇地时东家放水西家旱的纠纷时有发生,那时处理土地纠纷是家常便饭。”
2022年,转机出现。在乌达区农牧水务局的指导下,社区“两委”班子带着居民代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看着别人上千亩的麦田用无人机施肥,居民们眼里闪着羡慕的光。改革方案在一次次的居民夜谈中逐渐清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按照“先流转、后规划、再建设”的思路,对零散土地进行标准化改造。
“刚开始有不少居民存在顾虑。”杨少军说。为此,社区创新推出了“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农业企业还承诺优先聘用流转户务工。
很快,在社区“两委”的带动下,两年间,原本大小不一、零散分布的300多块“小田”,变成了两块总面积近13公顷的连片良田。土地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规模化种植后,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成本明显降低。居民不仅获得土地租金,还能通过务工获得额外收入,实现了双份收益。
站在田边的居民罗银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的土地流转后,租金加务工收入,比以前自己种地多赚了近万元。”
“小田”变“大田”已经成为胡杨社区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今年,胡杨社区又与内蒙古淼森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近3公顷的土地流转协议。当前,公司正有序推进复耕生产。黄河岸畔,工人驾驶着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正在对新流转的土地进行整理改造。这片由50多块“巴掌田”整合而成的土地,即将迎来新的生机。
“‘小田’变‘大田’,低产变高产,通过抱团发展,更好发挥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石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种粮甜头。”乌达区农牧水务局局长张振国说。
如今,在乌达区的田野上,“小田”变“大田”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让农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区居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动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