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乌海市委党校 王莉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举措。黄河文化是北疆文化的主要类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乌海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和浸润作用,聚焦“北疆文化”乌海品牌建设,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润物细无声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步:根植黄河文化,深度挖掘、梳理特色文化
1.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拥有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黄河文化领域的内核本质,同时也是拉动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增长的源动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才能赋予民族认同感和内在的精神。
乌海市是个多民族地区,同时也有着深厚的多民族文化。魏晋时期,西部的鲜卑民族就居住在乌达区,此后隋朝时期突厥民族生活在海勃湾区;宋朝时期,海勃湾区为西夏灵州之地,乌达区为西夏贺兰山防区,两者历来是边缘之地,多是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聚集地。海南区的满巴拉僧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蒙医药博物馆、民族节庆以及文化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国家AAA级景区。我们依托满巴拉僧庙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如那达慕大会等,深度了解节日的来源、活动形式及流程等,梳理民族节日的特色之处,开展大型的民族庆祝活动,营造民族节日的氛围。加快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城镇建设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挖掘地方和民族文化元素,塑造出独特的城镇风貌与文化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城镇名片。
2.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乌海市虽然是一座新兴城市,但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乌海地区历史久远,可追溯至遥远的旧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彼时,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河套文化”,乌海正处于其辐射范围之内,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步入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类活动愈发频繁,从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等文物,能清晰洞察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早期居民凭借简陋的工具,在这片土地上狩猎、采集、农耕,逐步构建起原始的社会秩序,为后续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需要深度挖掘这样的乌海历史文化,深度研究乌海历史故事,深度品味乌海历史人物,让鲜活的历史点亮乌海的特色文化。同时还要深度探索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古迹,如桌子山岩画、雀儿沟岩画、汉代古城遗址、明长城遗址等古建筑。
3.深度挖掘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和地域特点是特色小镇的内涵,也是特色小镇最具魅力的元素之一。因此,在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保持地域风格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和鲜活性,还要保持生态特色的鲜明性。
乌海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作为资源富集区才开始大规模开发的。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在过去人迹罕至的荒漠上建成了一座敢于“无中生万有”的新兴工业城市。因此,建设乌海的过程中,就可以体现出乌海人民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深度挖掘,让它成为乌海特有的品牌。例如海南区特色小镇打造的“福河女儿”系列石画神话故事。只有在开发特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保留和挖掘独特的文化内涵,保持特色文化的鲜明性和乡土文化的鲜活性,才能使特色小镇持久繁荣。
第二步:传承黄河文化,打造黄河特色产业
1.打造民族特色产业。依托深度挖掘的民族文化,以民族节庆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发一些民族特色产业。例如依托燃灯节可以开发引进一些制作酥油灯产业,同时可以带动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族礼仪等相关产业。
2.打造历史特色文化产业。依托乌海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古迹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打造一批具有本地域特色的历史特色文化产业。如根据海勃湾名字由来的传说,可以对约勒道日玛、海若布父子的故事进行宣传并建造旅游场所,增加情景剧等。
3.打造乡土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土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要保持地域风格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和鲜活性,还要保持生态特色的鲜明性。依托黄河石为创作主体,为特色小镇进一步完善“福河女儿”系列石画的神话故事的创作;以传承黄河文化为主线,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来丰富特色小镇的文化内涵。
乌海市是以煤焦化工为主线发展的工业城市,因此,城市资源文化氛围浓厚,我们可以依托资源文化,利用旧厂房厂区开发旅游项目及建造大型的煤炭博物馆,场景1:1还原,让演员演绎当年的开采盛况,游客也可直接参与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深度挖掘矿工精神,树立典型,加以宣传。以特色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发展,如风镜、开采服等用品的发展。
保护并传承小镇的特色产业,结合当地的特色精神文化,将其发挥在产业上,将产业做精做细,再与产业的文化传承相结合,与小镇的空间环境特色相结合,使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第三步:突出特色,融合红色教育,一体讲好黄河故事
1.与红色教学一体创新
需要细分客源市场,推出能够满足多元需求的革命历史故事和旅游路线。针对党员干部,以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政策理论教育为重点,构筑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四段式”培训体系,着力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针对青少年学生,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军民融合国防教育为重点,开发青少年拓展训练、应急救护训练、民族文化体验、战地营救等多项教学内容。针对社会旅游团体和个人,以观摩实践、现场体验为重点,将各红色教学点、特色小镇、厂矿企业、生态保护区等有效串联,按需安排不同时长的休闲旅游路线。不断创新宣传演绎形式,组织编印一系列红色书籍与历史读物,创作历史情景剧等,让红色历史元素无处不在,让红色资源在红色教育中彰显强大生命力,带动红色旅游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2.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培育红色旅游企业与大项目。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市场主体,整合成立文化传媒、景区经营等子公司的文化旅游集团,提高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水平。鼓励社会和民营资本投资红色旅游项目,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运营红色旅游项目。二是完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体系。组建相应的红色产业发展责任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研发,推出与市场需求衔接、展现红色精神的文创产品。同时把地方民族食品、手工艺品有效链接到红色旅游产业链上,构建产、学、研、销一体化红色产品,推动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强政策联合。强化红色旅游与红色研学融合发展,探索与银川、鄂托克前旗、榆林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共同开发红色旅游品牌,打造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市场互动、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乌海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全过程,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凝聚起深厚的文化认同,弘扬北疆文化、讲好乌海故事,以“文”铸魂、以“文”暖心,唱响新时代乌海文化最强音。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