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晓晖
2025年06月11日
■学先进 勇担当
□ 折晓晖
五月的海南区巴音陶亥镇,黄河水奔涌向前。在羊路井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白移山单膝跪地,指尖深深插入新翻的土壤,抓起一把握了握,湿润的土粒顺着指缝簌簌滑落。这个动作他重复了35年。
“墒情正好,出苗差不了!”在白移山身后,去年完成升级改造的2000亩高标准农田里,规整的播种沟如五线谱般伸向天际。谁能想到,这片泛着光泽的沃土,过去还是一片白霜皑皑的盐碱荒滩。
一本农技书 半生泥土香
故事要从1990年那个夏天讲起。刚从伊克昭盟农牧学校毕业的白移山,带着两箱农技书来到了国营巴音陶亥农场。迎接他的是5800株“疯长”的果树——树龄10年却从未修剪,枝桠横生的果园里,落果腐烂的气息格外刺鼻。
“那时候果树亩产不到30斤,连承包费都挣不回。”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当年的老场长记忆犹新。
白移山作为农场为数不多的技术员,白天揣着卷尺测量枝距,晚上打着手电绘制树形图,3个月磨破两双胶鞋。他独创的“三层递进修剪法”,让171亩果园在第三年迎来奇迹:挂果量从2500公斤飙升至5万公斤,5万元的收益让农户们眼睛发亮。
在农场工作的5年间,白移山的工具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枝剪、测绳和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至今留存着当年记录的果树“病历”:“3区12号,腐烂病,刮治后涂波尔多液”“5区8号,缺铁黄叶,需补施硫酸亚铁”……
盐碱滩上的突围战
2002年春,一纸调令把白移山推到原沿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摆在他面前的是三大难题:5个自然村不通公路,2000亩盐碱地颗粒无收,村集体账本上趴着赤字。
“要致富,先修路。”这位书生模样的书记,带着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劈石铺路。经过3000多人次投工投劳,2003年冬,5.2公里长的柏油路终于贯通3个村落。通车那天,村民纷纷来到路边,就为了摸一摸“比炕席还平整”的路面。
更大的挑战在盐碱滩。那些日子,白移山总踩着齐膝深的泥水指挥开沟,裤管上的盐渍结出霜花。1300亩试验田首季水稻丰收时,村集体账上第一次有了9.2万元的收入。村民蹲在粮堆旁又哭又笑:“白书记,这米香得跟我娘年轻时种的有一拼!”
田垄深处的守望者
2009年回到巴音陶亥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后,白移山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他的“移动课堂”有个铁规矩:讲秸秆还田就站在玉米垛前,教果树修剪必现场示范。
原东风村村民至今记得,那年讲授密植栽培技术时,白移山当场把植株株距从50厘米缩到25厘米,吓得老把式们直摆手。结果秋收测产,示范田亩产竟高出常规田150多公斤。
在巴音陶亥镇农牧民眼中,白移山的笔记本就是“田间行动指南”。纸页间历年的记录清晰可见:“4月8日,羊路井村刘家玉米种子包衣剂配比调整”“5月12日,万亩滩村养殖户饲草青贮技术指导”……
多年间,白移山推广的玉米、小麦新品种种植面积达2.8万亩,每一垄都刻着他的足迹。
2024年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启动。这个临近退休的老农艺师,再次冲到一线。白天,他带着测绘仪走遍田间地头;夜里,办公室的灯总要亮到最晚。巴音陶亥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光军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暴雨如注的工地上,白移山浑身透湿,正比划着施工图纸,眼镜片上全是水雾。
把初心刻在大地上
35年耕耘,白移山为巴音陶亥镇培育出蓬勃发展的技术力量。他累计开展科技培训100余场,培训农牧民1.5万余人次,动员发展的120余家家庭农牧场和合作社中,有12家获评自治区级示范单位,20家成为市级标杆。巴音陶亥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档案柜里,摞起来足有半人高的工作笔记,详细记录着全镇每一块土地的“成长密码”。
荣誉墙上,“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青年星火带头人”等牌匾熠熠生辉。但白移山最珍视的,始终是乡亲们的那声“老白”。在一棵树村的葡萄园里,在万亩滩村的养殖场内,在羊路井村的玉米垛旁,这声呼唤总是不期而至。
夕阳西下,白移山站在田埂旁和村民们唠着家常。远处,智慧农机正在他推广的密植玉米田里作业。35年前那个在果园里挥汗如雨的青年,与此刻这个鬓角染霜的身影,在黄河水的奔涌声中渐渐重合——变的是土地的模样,不变的是赤诚的初心。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