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霞
2025年06月11日
村民宋莲莲正熟练地为番茄花授粉。
泽园新村道路通畅,环境优美。
■走乡村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锚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指明以特色产业激活县域经济、以多元路径拓宽农民“钱袋子”的实践方向。
本报推出“走乡村 看振兴”系列报道,聚焦产业兴旺的活力图景、生态宜居的乡土变迁、治理有效的基层探索,以脚力丈量土地,以笔端讲述故事,在田垄间、村巷里,解码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六月的大棚里生机盎然,累累果实缀满番茄秧,一串串小番茄青涩中已透出点点诱人红晕。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农旅综合体“名优特新”示范基地,村民宋莲莲正熟练地为番茄花授粉。她笑着对记者说:“去年入股分红就尝到了甜头,今年村里的三个集体经济项目,我们全家入了5股。”这沉甸甸的信心,源自泽园新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泽园新村以“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为引擎,正驶入强村富民的快车道。这份信心在今年3月22日那场热闹非凡的股权协议签订大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村民们有序排队、签字、摁下红手印,将入股资金郑重投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满怀期待地领回《股权证书》。“咱们这集体经济合作社越做越好,往后大家的腰包一定会越来越鼓。”宋莲莲的话语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2024年,泽园新村村集体经济成功分红162万余元,为村民增收注入第一股甜头,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今年合作社聚焦一号地种植、农旅综合体“名优特新”示范基地及党员示范田三大项目,由集体统一种植、管理、包装、销售。这种模式让村民既能安心当“股东”坐等分红,又能腾出手来务工增收,实现“双赢”。
股权协议签订大会最终吸引了717人入股一号地种植项目,703人入股农旅项目,64人入股党员示范田,入股总金额约200万元。“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在壮大集体经济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响‘大漠湖镇’地标品牌,让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图景愈发清晰生动。”泽园新村党委书记李军说。
如果说“股”聚人心是激活内生动力的源泉,那么畅通的销路则是实现持续增收的金钥匙。泽园新村创新打造“订单+农超”产销模式,构建“农超直联+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的多元供应链条,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在乌达区东仙超市朗峰店,“乌兰淖尔镇泽园新村精品果蔬直供专区”色彩缤纷:鲜红的草莓、青翠的小吊瓜、红润的西红柿琳琅满目。“泽园新村的农产品很不错,家门口就能买到,太方便了!”居民王芳赞叹道。
为解决农户后顾之忧,泽园新村第一书记崔国萍凭借商务工作经验,成功搭建“大棚直采+市场供应+村民受益”的直通快车。依托驻村工作队,“当天采摘、当天分拣、当天配送”的高效运营模式,砍掉中间环节,让泽园新村的优质果蔬从“菜园子”新鲜直达城区“菜篮子”。截至目前,通过乌达区及海勃湾区3家大型超市的4个分店,“农超直联”集中展销小柿子、吊瓜等农产品3500余斤,助农增收3.2万余元。
拓展销路的触角还伸向了“云端”。在“泽园新村驻村工作队”的直播间里,崔国萍热情洋溢地展示着刚从藤上摘下的鲜甜小吊瓜:“现摘现发,新鲜直达!”今年,她组织电商助销培训,并带领队员化身“田间主播”,以进棚直播、现摘现尝的沉浸式体验为家乡农产品代言。截至目前,直播共5次,培养农户主播2人,吸引500余人次到棚采摘,助农增收9万余元。
此外,泽园新村还推出“周五助销计划”:通过农产品助销微信群,每周四发起团购接龙,周五统一分拣配送。这一“接龙+采摘+配送”的社区团购模式吸引240多名成员,累计开团11次,销售小吊瓜、柿子、草莓等6000余斤,助农增收4万余元,让“订单农业”的脉动更加精准有力,深入社区毛细血管。
如今,泽园新村以“股”聚民心,凝聚发展合力;以“链”通富路,畅通产销渠道。“股”“链”交融的创新实践,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结出沉甸甸的幸福果实。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