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约束+技术赋能 节水减排交出亮眼成绩单

毕晓敏

2025年06月11日

毕晓敏

当下,工农业节水减排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海勃湾区以刚性约束为基石、技术赋能作利器,在工农业节水减排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

刚性约束是工农业节水减排的“定海神针”。海勃湾区将水资源管理作为发展命脉,着力健全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严格实行水资源用途管控。这一举措如同给水资源使用套上了“紧箍咒”,从源头上杜绝了无序用水和浪费行为。海勃湾区还通过水资源管理系统完成预算精准核定,推动水预算管理向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这种精细化管理,让每一滴水都有“账”可查、有“规”可依。

面对地下水超采治理难题,海勃湾区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行动,更是彰显了政府对水资源保护的决心,也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刚性约束不仅规范了用水行为,更培养了企业和农户的节水意识,让节水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技术赋能则是工农业节水减排的“加速器”。在工业领域,重点工业企业成为节水减排的先锋。包钢万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立的污水处理系统以及乌海中玻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出的“废水梯级利用”新路径都充分证明,技术创新能够大幅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智能化灌溉控制系统的推广,让农业灌溉更加精准高效。海勃湾区高标准农田智能化灌溉控制系统加速落地,实现灌溉精准“把脉”;同时,农业用水权制度改革在土地流转集中区先行试点,引导企业优先使用黄河水,推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技术的进步让农业告别了粗放式用水,走向了节水增效的新道路。

海勃湾区的实践揭示出节水减排的深层逻辑:刚性约束划定发展边界,技术创新则拓展资源空间。当制度之“刚”与科技之“柔”相互成就,节水就从被动约束转向主动创造。农业领域的高效灌溉技术推广,工业领域的节水工艺改造,都在证明一个真理——技术创新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最优解。

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稳步推进、非常规水源配置体系不断完善、地下水超采治理持续攻坚的背景下,海勃湾区正走出一条“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的节水之路。这不仅是水资源管理的范式革新,更昭示着在生态约束日益收紧的今天,唯有以制度创新筑牢底线,以技术革命突破上限,才能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短 评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