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 让传统技艺绽放新彩

靳婧

2025年06月11日

本报讯 (记者靳婧)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挂毯织造技艺已成功走进乌海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受到部分学生欢迎。

挂毯织造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传习所作为乌海市首个自治区级就业工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社会价值。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共有 13名初一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利用每周四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的社团课,为学生们搭建起学习非遗技艺的平台。

为确保教学质量,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精心安排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中耀老师、王萍老师担任课程教师。两位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采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非遗课程。在理论课上,老师们深入讲解挂毯织造技艺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以及制图等知识,让学生们对这门古老技艺有了全面了解;实践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学习编织甲骨文、十二生肖,在一勾一拉一砍的操作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参与活动的学生崔歆然表示,学习这门社团课已近两个学期,操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这种编织动作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放松方式,让她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目前,崔歆然正满怀热情地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期待最终成果的呈现。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将挂毯织造技艺引入校园,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将继续加大“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推广力度,丰富活动的形式及内容,让更多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