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舜华
2025年06月18日
■融媒评论
闫舜华
吃喝问题绝非小事小节,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此背景下,广大党员更应守住“舌尖上的红线”,对六类饭局坚定说“不”,让好作风在党内蔚然成风。
坚决不吃“圈子的饭”。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圈子文化是重点整治内容。那些以老乡会、同学聚为名的饭局,看似联络感情,实则是拉帮结派的“小圈子社交”,暗藏权力勾兑、利益输送的潜规则。党员干部一旦深陷其中,极易在“哥们义气”中丧失原则,沦为圈子利益的工具,最终滑向违纪深渊。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员身份,以党的纪律为标尺,坚决摒弃“进圈才能进步”的错误观念,树立起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多交讲党性、讲原则的诤友,不交搞投机、谋私利的“盟友”,以公心破私谊,把精力聚焦到为人民服务的大格局中,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
坚决不吃“虚假的饭”。“吃公函”是当前隐形变异的突出问题:虚构接待事项、开具空白公函,甚至一函多餐、跨地区互开公函,将违规吃喝包装成“公务接待”。这些“纸面合规”的操作,实质是把公函当成违规吃喝的“遮羞布”,让公务接待制度沦为“稻草人”,破坏了纪律刚性,打开了铺张浪费缺口,暗藏公权私用风险。党员干部必须严格落实“无公函不接待”“要素不全不审批”等制度要求,对“一函多用”“异地互请”等行为亮红灯,既要当好公函审核的“把关人”,更要做抵制虚假应酬的“清醒者”,以制度标尺“丈量”公权力边界,让“虚假的饭”在严实的纪律规范中无所遁形。
坚决不吃“奢侈的饭”。个别党员干部把饭局变成讲排场的“秀场”,从豪华酒店到天价酒水,背离了党的艰苦奋斗传统。奢侈吃喝挥霍的是公款公物,损害的是党的形象,滋生的是享乐主义。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公务接待不得提供高档菜肴、香烟和酒水,严格执行接待费支出总额控制制度。这一规定直击过去天价宴席、豪华宴请等奢靡之风,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公务活动全过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三个务必”,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杜绝超规格宴请,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敬畏,保持清正廉洁本色,让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作风建设的鲜明底色。
坚决不吃“老板的饭”。“老板宴”从来不是简单聚餐,而是明码标价的“投资局”。今天的推杯换盏,瞄准的是明天的项目审批;此刻的热络往来,暗藏着日后的利益交换。这种“酒杯一端、原则放宽”的饭局,是权钱交易的“润滑剂”,极易让党员干部沦为“围猎”对象。政商交往须把握“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党员干部要把服务企业的重心放在优化环境、解决难题上,面对老板宴请,多问“为什么”,坚决守住公与私的“分界线”,以无欲则刚的清醒拒饭局于门外,坚守从政底线。
坚决不吃“下级的饭”。一些看似平常的“工作便饭”背后,常藏着考核走后门、晋升打招呼的功利心。这种饭局吃的是面子,坏的是公平公正的工作秩序,滋长的是投机钻营的不良风气,让上下级关系沦为依附关系。公生明,廉生威,党员干部必须认清上下级关系的本质是同志关系,而非裙带关系。面对下级宴请,要坚决拒绝“感情牌”,不让私人关系干扰工作原则,拒绝特殊化,不以职务谋取私利,以上率下维护纯粹干事、干净共事的政治生态。
坚决不吃“隐藏的饭”。从会所雅间到农家暗室,从拆分账单到微信埋单,“隐藏的饭”看似隐蔽,实则是对抗监督的侥幸心理作祟。纪律监督没有盲区,任何“躲猫猫”行为都是对党纪的无视,暴露的是不收敛、不收手的危险信号。党员干部必须明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把对纪律的敬畏转化为行动自觉,从拒绝第一次隐蔽邀约开始,让所有交往置于阳光之下,以心底无私的底气,守住吃得干净、行得坦荡的从政操守,维护党纪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