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之名 育成长之花

——海勃湾区劳动教育成果丰硕

毕晓敏

2025年06月25日

本报记者 毕晓敏

为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海勃湾区各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生活,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绽放出绚丽的成长之花。

构建教育立体阶梯

融合学科赋能成长

海勃湾区各学校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五育融合”新模式,以“一粒黄豆的N次方”“童心小农场”等特色实践活动为载体,巧妙地将数学测算、语文写作、音乐创编、信息科技制作、美术创作、道德与法治学习融入其中。

在“一粒黄豆的N次方”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要进行数学测算,规划黄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还要用语文写作记录黄豆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感悟。音乐创编则为活动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学生们通过创作歌曲表达对劳动的热爱。信息科技制作方面,学生们利用现代技术监测黄豆的生长环境;美术创作则将黄豆的形态和生长过程变成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们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实践育人+学科赋能”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与劳动素养。

知行沃土滋养成长

多元活动培育品格

海勃湾区各学校积极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成长沃土。学校启动农耕节,教师化身“劳动导师”,在种植基地现场示范翻土、播种等技巧。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挖坑、播种、浇水,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乐趣与生命成长。

幼儿园开展“趣探中药 悦享种植”主题活动,组织家长、幼儿与关工委“五老”志愿团共同打造“童心药圃”,栽种薄荷、金银花等中草药。幼儿们在翻土、种苗、浇灌等劳作中,不仅培养了勤劳协作的品格,还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幼儿园还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幼儿自主入园、餐前自主播报、清洁日互助服务等形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传承“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

躬行知责文化润心

角色体验感悟担当

海勃湾区各学校通过角色互换、实践体验等活动,让学生躬行知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今天我当家庭管家”角色互换活动中,学生们沉浸式体验洗衣、清扫等家务,在琐碎日常里感知责任的重量。他们走出家门化身“城市观察员”,穿梭于街头巷尾,体验清扫街道、站岗执勤等工作,用双手触摸劳动艰辛,以躬身实践致敬每一位劳动者。

“劳动集市”实践体验活动精彩纷呈。学生们在成果展示区观赏剪纸、钩编等尽显传统文化魅力的社团作品,并化身“大厨”烘焙桃酥、巧手包粽,在竹编画、活字印刷体验中触摸非遗温度,还在小农场里松土采摘、家务比赛中整理衣物。他们在丰富实践中感受劳动乐趣,体会劳动与文化交融的深刻内涵。

校园劳动课堂更是学生成长的生动舞台。从翻土播种的农耕实践,到厨房内熟练切配食材、精心烹饪西红柿炒鸡蛋,学生们分工协作,在翻炒烹煮的烟火气息中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意义。

海勃湾区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让劳动之花在校园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培育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