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维娜
2025年06月30日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本报记者 段维娜
在数字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封封带着墨香的书信,正跨越千里山海,在乌达区幸福街小学与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手中传递。乌达区幸福街小学以“手拉手”书信交流活动为纽带,让各族青少年在文字往来中打破地域与民族的界限,书写着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辟出一条温暖而富有成效的新路径。
谋篇布局
搭建跨越千里的沟通桥梁
乌达区幸福街小学与江苏省常州市湖塘桥实验小学携手,成立活动筹备小组,通过线上线下多轮研讨,精心规划书信交流的每一个环节。从确定每两个月一个交流周期,到根据学生年龄、民族、兴趣爱好等精准配对,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两校的智慧与用心。
蒙古族学生韩淑婷与热爱艺术的孙紫萱的相遇,正是精准配对的生动体现。韩淑婷在信中描绘草原写生的独特体验,分享蒙古族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孙紫萱则用细腻的文字介绍江南水乡的绘画风格,并附上自己的画作照片。一来一往间,她们不仅在绘画艺术上相互学习,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跨越地域与民族的交流,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友谊的种子在书信往来中悄然生根发芽。
“通过书信来往,我收获了一位远方的朋友,特别喜欢给她写信,通过写信可以向她介绍我的家乡,我感到非常高兴。”学生韩淑婷说,通过写信她收获了友谊,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多元赋能
提升书信交流的品质与内涵
为了让书信交流更有深度与温度,幸福街小学从多个维度为学生赋能。在夯实写作基础方面,学校将书信写作纳入课程体系。语文教师以《给远方朋友的一封信》为例,通过展示经典范文,引导学生学习书信的写作技巧,并安排课堂练习与小组互评。学生帕合热娅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从语言平淡变得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书信内容也更加生动有趣。
在丰富文化储备上,学校邀请民俗专家、少数民族老师走进校园,开展各民族文化知识专题讲座。蒙古族老师青格乐身着传统服饰,为学生们详细讲解那达慕大会,现场展示射箭、摔跤等传统竞技项目,还邀请学生上台体验。此外,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民族文化纪录片、举办知识竞赛,让学生们对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书信交流积累了丰富素材。
同时,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指导。学生訾科淇在表达思念之情时遇到困难,老师引导他从细节入手,用真挚的语言抒发情感。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在信中写下温暖的话语:“自从收到你的来信,我常常想起我们在信中分享的故事,期待能早日与你见面。”
幸福街小学大队辅导员任佳红说:“通过‘手拉手’书信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学生增进了友谊、拓宽了文化视野,参与活动的学生作文平均分提高了3分,有效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创新形式
深化书信交流的情感共鸣
幸福街小学通过设定主题和举办书信分享会,不断创新书信交流形式,深化交流内涵。“我的民族节日”“家乡的美景”“我的梦想”等主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故事与想法。回族学生马瑞详细描述古尔邦节的庆祝过程,让远方的小伙伴对回族文化有了直观认识;汉族学生李一凡在信中分享自己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也得到了结对小伙伴的鼓励与回应。
班级书信分享会上,学生们踊跃朗读信件、分享感受。学校还将优秀书信整理成册展示,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书信交流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收到你的回信,我非常激动。感谢你为我提出的学习方法,这学期我有了明显进步。”学生程子轩在回信中表达着感谢,也介绍着乌海的美食与美景。
“书信交流以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在书写与传递中,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使用,夯实孩子们文化认同的语言基础,也有效促进了两地各民族孩子间的情感交融。”幸福街小学副校长李翠娟介绍,自2024年12月以来,该校与湖塘桥实验小学开展了多次“手拉手”书信文化交流活动,共计100余人次参加。
一纸书信,承载着孩子们的纯真与热情;千里飞鸿,传递着各民族的团结与友爱。乌达区幸福街小学的“手拉手”书信交流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在未来,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必将在更多孩子们心中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