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700+”的突破

孟荣 王婧

2025年07月14日

■新闻故事

6月5日,当第728辆运煤车驶过地磅,仪表盘最终停在3.62万吨——这一瞬间,乌海能源公司苏海图煤矿再次刷新了自2018年采空区治理工程开工以来的单日销售纪录。

数字背后是无声的战场。谁能想到,不久前,“700辆”还曾是难以跨越的障碍。

随着国家能源集团吹响迎峰度夏的会战号角,乌海能源公司立即行动,锚定“拓市场、扩增量,强协同、深对标,控成本、稳经营”目标,全力打好这场能源保供攻坚战。

这份成绩单,正是乌海能源人响应号召,全力冲刺目标的第一个坚实脚印。

时光回溯到4月10日凌晨5点40分,乌海能源公司苏海图煤矿的煤场入口处,车灯已经连成一条蜿蜒的光带。运销队队长徐彦龙一边啃包子一边盯着手机里的车辆调度表——今天计划发720辆,比昨天多20辆。这个皮肤晒得黝黑的汉子抹了把嘴,对大家说:“兄弟们,今儿咱得拿下这项硬任务!”

“以前最多跑到699车,队长开玩笑说就差1辆破700,咋就这么难?”副队长刘玉说,“其实不是不想冲,煤场就那么大,一进一出全靠人工调度,车一多就堵,司机急得按喇叭……”

运销队7人围在会议桌前制作“煤场地图”:哪儿设排队缓冲区、哪条道走空车……队长徐彦龙用红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大问号:“如何让更多车辆在煤场里更安全高效地接续装车?”

问题提出后,答案逐渐呈现在工作细节中。运销队把煤场划成“三纵四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专人举旗引导。职工张建龙蹲在地上比画,“现在,司机老远看见咱的红旗晃两下,就知道该往哪儿拐,比导航还灵。”

随着管理的逐步规范,单日运输量终于突破700辆。以后一路飙升,每日运量持续稳定在700辆以上。张建龙掰着手指算起了账:“一辆车平均进出煤场2次,700辆车就是1400次,加上铲车、洒水车,每天煤场里得跑3000多个车次……”

7个人,守着3平方公里的煤场,每天14个小时的坚守,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走出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市场越是下行,越要保证质量。前段时间,客户反馈混煤热值不够,刘玉便带着工人守在装货口搞起“土调研”,最终发现问题出在原煤掺混比例上。大家搬来筛子,在煤堆里筛了3天,终于调出最优的配比方案,让混煤成了“抢手货”!

奇迹发生在6月初,随着乌海能源公司吹响开展提质增效、抢抓时机的“冲锋号”,苏海图煤矿以不服输、不言败的精神,集中力量组织生产运输,让销量逐日攀升。“那天晚上下山,我看见刘玉的手套磨破了,可他还浑然不觉,坚守在岗位紧盯着车辆。”徐彦龙对记者说,言语里满是心疼与赞赏。

销量上涨的背后,不是“傻干活”,而是“巧琢磨”。“今年,煤炭市场波动大,昨天还涨价,今儿可能就跌了。”徐彦龙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咱得像盯天气预报一样盯市场行情,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配比储备……”

面对新配件价格贵、电压不匹配的难题,他们从废品库里翻出旧的接触器、继电器,像拼积木一样组装出“定制版”的供电设备,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从“触不到700的天花板”到“稳跑700+”,苏海图煤矿啃下的不只是产销量的“硬骨头”,更体现了一线工人不服输的精气神。所谓历史新高,正是日复一日、攻坚克难,一点点攒出来的人间“烟火气”。

收工路上,徐彦龙收到了短信,明天的调度表计划要发740辆。他看了看身边的矿工兄弟,大家还没来得及抖干净鞋面上的煤尘,却个个精神抖擞。远处的晚霞把煤场染成金红色,像给这群“追光者”披上了一层铠甲——他们知道,只要步履不停,明天就会有新的突破!(孟荣 王婧)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