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安泰
刘雨亭的散文《心中开满饺子花》(发表于2025年6月20日,《乌海日报》第7版“长河”副刊),以质朴而细腻、近乎白描的温馨笔触,将一段离别场景抒写得韵味悠长:母亲大病初愈,身体还很虚弱,却一大早一步一蹒跚,去小区外面很远的超市,给即将返程的女儿买她平日里最爱吃的猪肉芹菜馅饺子,用行动诠释着对孩子的祝福与不舍。
全文字里行间满是亲情与感动,一词一句都是从心底深处淌出,娓娓道来,通过日常叙事勾勒出母爱的深沉轮廓,表达和赞颂了母爱的崇高与伟大,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饺子的象征:从“食物”到“情感容器”的升华。
“猪肉芹菜馅饺子”在文中绝非普通的食材,而是母爱具象化的一个符号。母亲手术后身体很虚弱却执意出门远行去购买饺子,让这两盒速冻饺子承载了三重意义:其一,它是“上马饺子”民俗的延续——老一辈对“出门吃饺子”的执念,本质上是将最朴素的祝福转化为一种可触摸的仪式,让离别多了份安稳的期许;其二,它是代际沟通的“无声语言”,文中说母亲“不善言语”,便以女儿“最爱吃的馅儿”传递牵挂,饺子这种食物成了超越话语的情感媒介;其三,它暗含着岁月的重量——从儿时母亲亲手包制的饺子,到如今不惜劳累虚弱身躯换来的速冻饺子,饺子的形态虽然变了,可母亲“惦记”的内核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改变,物象的变迁恰是时光流转中亲情不变的见证。
作者将饺子比作“心中的花”,不仅仅是赋予其诗意,更赋予其生命力:这朵花不在枝头绽放,而在母亲蹒跚的脚步里、在冷柜前的寻觅中、在女儿泛酸的鼻尖上,让物质的食物生长出精神的芬芳。
细节的力量:以“细微叙事”剖开情感肌理。
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母亲额头上的“一层薄汗”与“一脸温暖的笑意”形成的反差,显露了她强撑的疲惫与内心的满足;小区“没有超市”的环境描写,以距离的遥远反衬母亲决心的坚定;女儿“从儿时到如今”的回忆穿插,让瞬间的场景与漫长的岁月形成对话。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像细密的针脚,将母爱缝进生活的褶皱里。
尤其是母亲在买饺子的路上无心看“树影”和“鲜花”的描写,极具张力:她对买饺子沿途美景的“无视”,恰是对女儿的“全神贯注”——当一个人的心里装满牵挂,外界的喧嚣自动退为背景。这种“取舍”的细节,比直白的抒情更能凸显母爱的纯粹。
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在于“留白”的运用更见功力:母亲往返超市的具体艰辛被略去,只以“肯定歇过几次”“不知走了多久”的想象补全,给读者留下情感发酵共鸣的空间;女儿“自责得要命”的心理活动也未加铺陈,却力透纸背,这份愧疚恰是对母爱最深的回应。
文化的根脉:民俗仪式里的生命传承。
“上马饺子下马面”的习俗在文中并非简单的背景交代,而是暗藏对文化根脉的把握和对文化基因的思考。母亲坚守这一传统,本质是在传递一种生存智慧: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从不依赖华丽辞藻,而是寄寓在代代相传的仪式中。饺子的“圆”象征团圆,“馅儿”包裹着祝福,煮沸的过程恰似生活的历练——这些民俗密码,让离别不再是伤感的断裂,而是被赋予了“平安顺遂”的祈愿,让个体的离别融入了集体的文化记忆。
更深刻的是,母亲的行为暗含着老一辈的生命哲学:他们习惯将爱转化为“实用主义”的行动——不是“我爱你”的告白,而是“你要吃好”的叮嘱;不是“舍不得你”的挽留,而是“带着祝福出发”的成全。而母亲的叹息“来儿子这边舍不得闺女,去闺女那边舍不得儿子”,道尽了中国式父母的普遍困境:他们的爱永远在“分裂”中拉扯,却始终以子女的安宁为最终的归宿,唯独没有考虑的是他们自己,这种爱的无奈和无私,恰是中国家庭伦理中最动人的底色之一。
《心中开满饺子花》一文里,饺子开成了花,母爱长成了树,寻常日子因此有了对抗时间的力量,这也正是中国式亲情最动人的底色,而这种底色或许就是散文最打动人的地方:于细微处见真情,于日常中显精神。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