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5日
社区举办趣味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生活。
社区发现、帮助困境儿童。
■关注未成年人成长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安宁、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兴旺发达。近年来,我市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远战略任务抓实抓好,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细化了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不断开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局面。社会保护不断深化,农区留守、困境儿童保障实现全覆盖;学校保护持续加强,预防干预处置机制全面建立;司法保护更加有力,“丁香未检”工作扎实开展……全市上下多措并举聚合力,形成了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
本周起,社会版将推出“呵护少年的‘你’”系列报道,展现我市各部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工作成效。
情暖困境儿童
“孩子们起床了,再不起要迟到了。”
每天早上7点,市儿童福利院的保育员准时叫孩子们起床,督促他们洗漱、吃饭,然后送他们去学校。这里还有一些脑瘫儿童,保育员挨个帮他们穿衣服、洗漱、喂饭、按摩,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很好的照顾。
在市儿童福利院,厨房工作人员正在为孩子备餐,这里每天的餐食都会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定制,蔬菜、肉、水果都包含在菜谱里。学习室、图书角、休闲室应有尽有,宿舍两人一间,房间也干净整洁。
小娜(化名)今年刚上初一,在市儿童福利院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她是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关爱救助回来的。“孩子的母亲已经去世了,父亲精神异常还酗酒。孩子在家时,父亲不让她去上学。”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蔺小云说。孩子的伯母发现了这一情况,向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求助。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将小娜安置到市儿童福利院,为她补办手续,同时将她的父亲送医治疗。
刚来的小娜不爱说话,也不与人亲近,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市儿童福利院有外出游玩的项目都会带着她,孩子眼界宽了,愿意与人交流,性格也明显开朗了,平常还会和孩子们一起玩闹。
除了救助回来的儿童,市儿童福利院还有被遗弃的身患重病儿童。为了照护这些孩子,保育员住在孩子的隔壁,每2个小时就会去看看,为他们翻身,孩子们身上都很干净,屋里也没有异味。
东东(化名)患有多重疾病,他四肢水肿,还有自闭症,没有站立行走的能力。保育员每天为他按摩并试着教他行走,渐渐地,保育员发现孩子行走后水肿的情况就会好转。现在,孩子满地跑,还会跟保育员撒娇要吃的,高兴了还会做个表情。“看到这些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比谁都高兴,也希望他们能在生命中感受美好。”蔺小云说。
“这里的孩子有的是我们救助回来的,有的是被遗弃的残疾儿童。这里就是他们温暖的家,工作人员会竭尽所能给孩子们最好的照顾。”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张世华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未成年人发展和困境儿童关爱保障的政策文件。市民政局牵头广泛开展慰问活动,积极推进儿童福利院项目建设,为孤儿和事实无人扶养儿童提高基本生活补贴标准等,困境儿童生活补贴标准保持自治区前列,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资格认定“跨省通办”顺利实施,联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面落实合力监护、添翼计划、助学工程等工作。我市提升保障精准度,认真做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及困境儿童资格认定审查工作,实行“一人一档”,做到儿童福利信息动态管理,今年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提标10%,补贴标准为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2310元,分散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98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月1980元。
织密织牢儿童保护网络
“小雨(化名),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课程能跟的上吗?”
9月2日,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党委书记王玉静和爱心人士王亚洲带着小雨到我市一家眼镜店配眼镜。
小雨是社区在入户走访时发现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雨的母亲患有精神障碍,父亲脑梗无生活能力,爷爷年纪大了也几乎没有了劳动力,哥哥还在读初中,一家人几乎没有生活来源。因为自卑,2022年起,小雨就不愿意去学校上学了,每天窝在家里连床都不起,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的时间。
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入户与孩子沟通,联系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来为她做心理疏导。在工作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小雨和她的哥哥没有户口,无法享受我市的福利政策。社区立即和海勃湾区民政局联系,为他们上户口,申请低保,还给小雨的爸爸申领了残疾证。社区随后又和教育部门沟通,让小雨重返校园。社区工作人员为小雨捐赠衣服,带着她洗澡、理发。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小雨,社区还联系了爱心人士与小雨结成帮扶对子。
现在,王玉静就像是小雨的“监护人”,跟小雨有关的事情,老师都会联系她,平常她也会主动联系老师询问小雨的情况。“孩子现在开朗多了,以前我们去家里,她捂着被子连脸都不露,问话也不答。现在,我们带着她出门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她也愿意跟我们交流。”王玉静说。目前,社区正在为小雨和她哥哥申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补贴。
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不断织密织牢保护网络。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未成人保护工作站、儿童之家阵地建设,实现20个街道(镇)社工站全覆盖、82个村(社区)基层未保人员力量全覆盖。组建“公安干警+检察官+法官+团干部+志愿者+心理咨询专家团队”的社会化服务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五社联动”,形成了市、区、街道(镇)、村(社区)四级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此外,健全联动处置机制,创建“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整合团委、政法、宣传、教育、民政有关部门资源和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为青少年提供精准服务。建立妇女儿童维权站20个,高度重视涉及未成年人的信访案件,依法妥善处理,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2015年以来,接待涉及儿童的案件共9件,已全部办结,办结率达100%。推动维权关口前移,开通“12345”未成年人保护热线,进一步拓宽全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渠道,解决未成年人帮扶诉求存在的发现难、报告难、干预难、联动难、监督难等问题,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群体权益。开辟维权绿色通道,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各法律援助机构简化程序进行办理,当天受理、当天指派、当天承办,对紧急和特殊案件,先办理后补办手续。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等专项行动、治安整治活动、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全方位的健康环境。
品牌活动趣味多
我市各部门不只关心困境儿童,更是全方位地关爱和保护所有未成年人,打造实践活动品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近日,在海勃湾区大庆南小区健康步道上,出现了一群吆喝叫卖的“小商人”。他们摊位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很快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原来,这是共青团海勃湾区委员会联合海勃湾区海北街道狮城社区举办的“快乐‘跳蚤市场’ 精彩助力‘双减’”启智公益课堂暑期实践活动。
为了当好“小商人”,孩子们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把闲置在家的物品整理好,并制作自己小店的宣传海报。经过精心的布置,“阿飞特供店”“宇宙小卖铺”“快乐小铺”“兜兜的杂货小铺”等各种新奇特别的店名新鲜出炉。
小摊主井泽瑜通过这次活动收获颇丰。“我今天卖了书还有玩具,赚了70多块钱。这些东西都是我闲置在家的物品,拿出来售卖,我可以挣些钱,其他小朋友还能学习到我学过的知识。我在市场上除了卖东西,还买了一些喜欢的小玩具,交到了朋友,这样的活动太有趣了,我以后还会参加。”井泽瑜说。
“我们希望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不局限于课堂,更能融入社会,真正实现‘双减’。”狮城社区党委书记娜仁说。
近年来,我市不断打造未成年人实践活动品牌。组织开展“爱心阿姨”“红领巾爱学习”“五点半课堂”“未美丽、不纹身”“书香乌海”葡萄娃娃讲故事等系列活动,开设“天天阅读”“空中美育课堂”“乌海青年云课堂”等栏目,拍摄播放《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给孩子一片蓝天》,制作“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短视频,以我市真实救助案例为素材制作微电影《暖熹》。
创建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全市首个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及“一站式”取证中心,挂牌成立“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区”,依托各社区学校创建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全面、深入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做到普法宣传进校园、进机构、进企业、进村居,受益人群覆盖全市8.69万名未成年人。
开设法治教育新课堂。市民政局牵头起草制定《乌海市组织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优秀青少年“模拟法庭”评选活动的实施方案》,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法院、市司法局6部门共同开展优秀青少年“模拟法庭”评选活动,其中3部作品入围自治区网络评选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未成年人保护法治意识,全社会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氛围愈加浓厚。
“今后,我们还将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儿童关爱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位、关爱到人’的未成年人动态保护网络,积极推动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市民政局副局长武维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