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外贸破茧记”系列报道之一

乌海企业外贸拓荒之旅

2025年02月13日

本报记者 陈佳男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任务要求,出台多项政策举措,着力推动更多“乌海制造”顺利走向国际市场。即日起,本报推出“乌海外贸破茧记”系列报道,记者深入乌海、天津两地,走进企业生产车间,探访口岸繁忙现场,通过行进式采访,展现乌海奋力谱写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部分本地企业在乌海生产,但产品最终出口却长期依赖外地的总公司或代理商,由此导致了外贸出口数据的流失、外贸增速与产业转型成效不匹配的问题,制约着我市对外贸易做大做强。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2024年,我市商务部门积极开展“总部外贸回流”专项推进行动,倡导企业将发给总公司或总代理商的外贸订单留在乌海自营出口。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信心、有能力在乌海实现外贸出口自营。

日前,记者在内蒙古乌海亚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看到,一批2-萘酚产品正接受海关查检。不久后,这批价值118万元的产品将从天津港出海,销往印度。2024年,该公司实现出口自营。

“以前我们生产的产品发往总部,再由总部销往国外,乌海现在主张企业‘总部外贸回流’,我们积极响应,为‘乌海制造’出一份力。”内蒙古乌海亚东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总部外贸回流,对于企业来说,不是简单的出口产品变更了“发货地址”。“回流”意味着以前交给总部公司或代理商办理的外贸手续、海关查检、口岸发货等一系列流程,都需要本地企业自己经手办理。尽管告别了路径依赖,“从头拓荒”的乌海外贸企业依旧能够“轻装上阵”,背后是我市着力完善外贸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出海”提供优质的享惠条件,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不懈努力。

外贸进出口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事务多、流程长、专业性强。早在2021年,我市就打造了乌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能为企业解决外贸过程中的物流、通关、结算、报税等痛点堵点问题,大幅度降低本地企业出口创收门槛,企业外贸自营的意愿水涨船高。

“一个电话,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非常省心。尤其是2024年,乌贸通帮我们拓展了印度的客户,我们2024年的纯利润提升了15%,非常了不起。”乌海市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樊荣一边清点最新一批出口的腐植酸产品一边对记者说。

乌海市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我市经营十多年,有出口海外的想法但缺乏开展外贸业务的能力。2022年,在市商务局的牵线搭桥下,该公司对接上了乌贸通平台,顺利将第一批产品销往了东南亚,丰厚的利润回报让樊荣有了做外贸的信心。如今,该公司和乌贸通平台已合作了两年多。

“我们以乌海地区为中心,为乌海及周边91家跨境贸易企业提供外贸全环节、全流程、全生态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企业只需要提出进出口需求,其他流程都可以由我们代理或者提供服务。”乌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负责人李娜介绍。

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从乌海出口的需求,本地外贸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我市商务部门便积极向物流、口岸争取优惠,全面拓展与唐山港、天津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口岸通道的深度合作。

其中,天津港是距离乌海市最近的海运口岸。“2024年9月23日,天津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乌海服务中心成功揭牌,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成效。”记者赴天津港采访时,天津市商务局口岸服务处副处长卢涛介绍,“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两地商务、口岸部门及相关企业的合作联动,推进津乌合作物流畅通优化口岸通关,更好地服务乌海企业。”

2024年,我市2—6类危化品从天津港出海的运费成本最高下降30%,宜化、和利化学纤维、包钢万腾三家企业通过天津港实现进出口4000万元。我市新增进出口主体13家,全市有实绩出口企业总数达到36家,增量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全年进出口贸易额实现12.4亿元,企业外贸“拓荒”之旅走得稳稳当当。

记者手记:政府有号召,企业有响应。外贸订单回流的背后,是政企目标一致、彼此充分信任,共同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坚定信心和十足底气。如今,我们有对外开放的政策指引,有发展外贸的良好基础,有见行见效的诚信建设,企业在外贸“拓荒”路上早已不再孤军奋战。乌海企业轻装上阵,扬帆出海,正在以更加轻松的姿态开展外贸业务,一场内陆腹地对外开放的华丽蝶变正在乌海大地上发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