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统筹“五区一河”治理 全方位打造美丽乌海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闯出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高效利用的新路子。
全面落实“节水优先”方针
借改革之力,增添前行动能。我市高位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自治区率先制定《乌海市委 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确定了以“一个总量、六个效率”为核心的“四水四定”目标体系,全面落实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实行“许可+预算+定额”的“3+”管理模式,将水资源预算管理、许可管理与定额管理制度相结合,逐年提升用水效率和效益。深化用水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乌海市水权交易实施办法》,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同时,制定《乌海市农业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办法(试行)》,为打通工业、农业水脉,有序推进用水权交易提供保障;制定《乌海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2024年,财政部门划拨140万元用于6个企业、2个工业园区的节水奖励;颁布《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以法治推进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节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布自治区首部《乌海市水资源(2020—2022)》白皮书,成功举办首届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黄河流域工业节水现场交流会,并发布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乌海共识》《黄河流域工业节水行动宣言》,为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
借创新之力,增添前行活力。我市通过借鉴财政零基“预算”管理模式,树立“像管钱一样管水”的理念,制定《乌海市水资源预算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按照“先预算、后用水、无预算、禁用水”的基本原则,对配置水量细化分解、逐月调度、动态调整,解决计划用水管理周期长、企业富余水指标闲置的问题,并将节余的用水权指标作为一种“商品”,制定交易规则,提升全社会用水效率。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乌海特色的经验做法。2024年我市被列为全国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并向全国推广,获评中国改革2024年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入选2024年度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实现发展全面突破。我市坚持“精打细算”“从严从细”管理水资源,扎实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市辖三区全部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审、批、取、供、用、节、排”全过程管理,明确要求新上工业项目全部达到领跑定额标准。2024年获评自治区级节水标杆企业1家、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1家,6家企业被授予“工业水效领跑奖”,2个工业园区被授予“节水工业园区示范奖”。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坚持生态量水而行,逐步推行“智能化”灌溉系统,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将渠灌改为管灌,无压灌溉变有压灌溉,减少蒸发渗漏水量,提高农业节水水平。2024年,我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比节水约40%。通过推进城镇节水降损,累计完成市政供水排水管网改造104公里,管网漏损率为8.64%。
聚焦潜力挖掘,加速打造“工业第二水源”。近年来,我市将再生水、矿井水、苦咸水、微咸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打造“工业第二水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合力共建非常规水资源,先后实施巴音陶亥苦咸水、乌兰淖尔微咸水资源化利用项目,挖掘非常规水资源近2000万立方米。加强联合调度,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对全市21处矿井水统一配置调度。目前,全市矿井水年利用量达到807万立方米。同时,获评全国再生水利用中期评估优秀城市(全国第六),2024年非常规水利用量达3952万立方米,较上年提升22%,解决了40余家企业用水问题。
奋力谱写乌海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拓展发展空间,全速推进节水产业化。我市先行先试,超前谋划节水产业工作,在全国率先印发《乌海市节水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持续推进节水产业化和产业节水化。创新合同节水,建立“合同节水+水权转让”交易模式,实施神华甲醇、东源发电等水权转让项目,累计转换获得695万立方米工业用黄河水指标,乌海市东景生物公司成功入选水利部首批合同节水管理工业领域典型案例,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入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节水型企业典型案例。加强节水科技研发创新,大力推广浓水分盐蒸发零排放、冷凝水回收利用、干湿联合闭式凉水塔、循环水消雾设施等先进节水技术、工艺、装备,形成节水产业化发展态势。推广节水经验,发展节水产业。培育节水技术服务企业,引导全市节水技术创新发展,将国天环境发展(内蒙古)有限公司的E-pack绿色脱盐技术作为“用水费用托管型”合同节水模式在全市推广,共同探索形成黄河流域缺水城市可复制、可推广的节水产业化模式。
激活市场机制,为水权交易市场化注入活力。推进省内跨区域水权交易,累计购入巴彦淖尔市外调水指标5545万立方米,有效解决90余户工业企业用水问题。创新跨行业水权交易,探索“以工补农,以农哺工”交易模式,工业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优化工农业水资源配置。我市创新水权交易案例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辅导读本》进行推广。推进本市企业间水权交易,率先在自治区建成地级市水权交易电子平台并纳入中国水权交易所,累计指导企业完成水权交易70笔,盘活水指标3374万立方米。探索跨省区水权交易,我市与山西省、四川省等地区就开展同流域跨省区水权交易进行了深入探讨,联合探索跨省水权交易的新路径模式。探索金融与水权融合,率先在自治区开展“水权贷”业务,累计发放“水权贷”4笔2847万元。
赋能发展,加快数字孪生水利布局步伐。建设乌海数字孪生水利(一期)项目,构建全域水资源网状管理体系,纵向实现市、区、产业园区、取用水户逐级管理、多级应用的管理链条,横向实现区域、水源、行业、用途之间的同比、环比分析,精准细化“3+x”业务管理,智能化开展水权实时交易。
统筹推进各项举措,全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水网建设,印发《乌海市水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先后实施海勃湾滨河段护岸综合治理工程等5个重点水利项目,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近三年累计争取到位上级水利资金1.17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扎实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乌达区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指导海勃湾区、海南区编制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实施方案,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通过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锚定“四不”目标,围绕“五区”防御重点,落实“四预”措施,建设数字孪生水利一期项目,构建起有效预测和模拟应对水旱灾害风险的防御网。
今年,全市水务部门将继续以水预算管理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节水行动,深化和完善水预算管理,围绕制度体系、支撑体系、实践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推动节水产业化、水权市场化、管理数字化、水网系统化,强化节水行动21项具体任务措施落地,持续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镇节水降损、生态“以水定绿”、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水平,以节约用水作为攻坚克难突破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市水务局宣)